必威【保山这十年】施甸:善洲故里展新颜 水墨施甸绘新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人浏览
9月21日,保山市召开“保山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施甸专场新闻发布会。施甸县委书记周耀泉,施甸县委副书记、施甸县人民政府县长李芒生,施甸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王世蕊,施甸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尹可茂介绍施甸县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
党的十八大以来,施甸县在省委、市委的统一部署下,传承红色基因、践行杨善洲精神,持之以恒转变作风、提升效能,顶住压力砥砺前行,迎难而上突破困局,如期实现脱贫摘帽,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农业发展从“散”到“聚”,“种养加销”产业链条基本构建。粮食、畜牧、烤烟、蔬菜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中药材、水果等特色产业规模发展,数字蓝莓现代农业产业园、高标准农田等项目开工建设,现代种业产业园建设项目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31户,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达46个、114个,农业“小巨人”领军企业2户,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2个,完成“三品一标”产品认定34个。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28.5亿元,是2012年的2.4倍,年均增长6.6%。
工业发展从“慢”到“快”,“三力齐聚”发展态势基本形成。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承载功能不断增强,吸引山东邦基、光筑农业、华新等企业入驻,园区经济成为工业中坚力量,以绿色食品为基础、绿色建材为主导、绿色能源为辅助的现代绿色工业体系逐步完善,工业发展活力、动力、潜力更显。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27.6亿元,是2012年的2.53倍,年均增长9.7%。
旅游产业从“无”到“有”,“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基本成形。立足红色文化资源、绿色生态资源和温泉、富硒等特色资源,坚定走“红色+绿色”旅游产业发展新模式,推动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成功创建善洲林场4A级景区、石瓢温泉和姚关野鸭湖3A级景区,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入选首批“中国红色地标”、怒江抗战江防遗址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何元乡获批云南省首个“全国地质文化乡”。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44.1亿元,是2012年的2.91倍,年均增长9.4%。
建立脱贫攻坚“1+N+N”责任体系,中烟公司、上海闵行区、西安交大、中国地大及省市县各级各部门5700余名干部与农户全覆盖结对帮扶,举全县之力向贫困发起总攻,实现90个贫困村、21591户91170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建成34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5141户21939人贫困人口搬入新居。实现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967元、13517元,分别是2012年的2.09倍、2.99倍。累计投入资金7.08亿元,新建、改造校舍44.28万平方米必威,新建、改扩建学校运动场37.6万平方米,新建社会体育运动场12.6万平方米,新增设施设备价值8238.35万元。
县职教园区启动建设,县一中、县示范小学顺利搬迁办学,获评“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全面加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稳步推进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和零差率销售,启动县中医医院迁建项目,县人民医院实现部分搬迁,县妇幼保健院和4个乡镇卫生院完成整体搬迁,7个乡镇卫生院完成改扩建,建成138个村级标准化卫生室。被列为国家紧密型医共体试点县,成功创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县,国家级精神卫生综合管理示范县通过评估验收,心血管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列入国家级和省级先进项目点。全面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全县未出现确诊病例。
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实现民生兜底保障网“网底不破”、应保尽保。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的氛围日渐浓厚,被评为省级托养工作先进县、教就(残疾人教育就业)工作先进县。通乡、通行政村公路硬化率达100%,开通城市、城乡公交线条,行政村班车通达率达100%。全力推进稳就业、保就业工作,累计开发就业岗位4万个,城镇新增就业3.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5.02万人次。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富有成效,累计创建国家、省、市级文明单位107个。
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710亿元,年均增长33.1%。城南、城北两个农贸市场和文化广场、靖花苑、月潭公园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建成城市道路44条、综合管廊24.3公里,改造老城区道路18条,建成实施施甸河生态治理项目3.5公里,“两违”建筑实现存量清零。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城市、省级生态文明县。建成四大山风电场、何元大坡山并网光伏电站、水长木瓜山并网光伏电站,开工建设施甸中1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被纳入国家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县,美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善洲小镇、摆榔金布朗风情小镇被列入全省一流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县和1个国家级环境教育基地(善洲林场)、6个国家级生态乡镇。
设置“综合服务”窗口及推行综合集成服务。建成施甸县电商服务中心1个、乡级服务站13个、村级服务点75个,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建设完成。
总体国家安全观全面落实,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效明显,禁毒防艾人民战争取得新成效,“五道防线”经验在全国推广,“一村一律师法律顾问”和“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实现全覆盖,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跃居全省第二位,先后荣获“全国社会治理创新示范县”“全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实践县”“全国信访三无县”,2次荣获“云南省先进平安县”,连续两届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
党管武装和国防动员持续加强,民族团结、宗教和谐、社会稳定、拥军优属的政治局面更加巩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推进有力,累计创建各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47个、教育基地4个,累计命名“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3个、“中国传统村落”12个、“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5个、“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小镇”1个。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层层压实,意识形态领域阵地监管持续加强。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宣传思想文化主旋律高扬、主基调鲜明、主阵地巩固。
把传承弘扬杨善洲精神作为生动教材,把党史学习教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必威、“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促使党员干部在学习状态下工作、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思考状态下工作。
将杨善洲精神融入全领域党建,采取1个乡镇党校、2个实训基地、7种教学方式的“1+2+7”模式,打造13条红色主题教育线路,以“课题式”探索+“小切口”指导方式,打造省级示范党支部6个,完成党支部达标创建846个。
纵深推进作风革命效能建设,围绕“一套机制”“两个提速”“三级走遍”“四到一线”,“沉下去”摸清情况,“跑上去”汇报对接,“走出去”学习借鉴,争做杨善洲式的好党员好干部氛围日渐浓厚。
施甸,激荡着榜样力量。施甸县是全国优秀员、“改革先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最美奋斗者”杨善洲同志的故乡,“不忘初心、奉献一生”的精神在这里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先后涌现出杨学、段定华等优秀员。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被命名为全国地方党性教育特色基地、全国公务员特色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施甸,传唱着英雄赞歌。400年前,永昌参将邓子龙在这里靖边卫国,留下了滋养一方的史诗文脉。80年前,滇西抗战第一枪在这里打响,施甸既是抗战大后方,也是滇西反攻最前沿,仅有9.4万人口的施甸累计组织民夫158万人次配合抗日部队,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让日军魂断怒江。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李成文舍身炸碉堡,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换来了队伍全歼守敌的巨大胜利,被授予“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称号。
施甸,开启着生态“稻”路。年平均气温17.6℃,四季如春,气候宜居,“一江四河”(怒江、勐波罗河、施甸河、姚关河、太平河)穿境而过,森林、湿地、草甸等生态资源丰富,是最适宜人居的地区之一,也是优质水稻、玉米、烤烟、甘蔗、茶叶、蚕桑和蔬菜(食用菌)最佳生产基地,每年提供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种子占全国用量的80%以上,是第二批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获袁隆平院士亲笔题词“云南施甸·中国杂交水稻最佳繁育基地”,是名副其实的“稻母之乡”。
施甸,孕育着绿色“硒”望。拥有5万亩天然富硒土地资源,土壤硒含量为国家标准的1.5倍,富硒土地认证已通过中国地质协会评审必威,是发展富硒农产品的绝佳区域。施甸正以“绿色富硒”为定位,积极发展“富硒+”农业,着力构建以水果、蔬菜、粮食作物种植和肉牛、保山猪养殖为主的富硒产业体系,不断壮大富硒产业集群,打响高原富硒特色农产品品牌,着力打造资源富集、产业兴旺的“高山硒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