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体育现场报道范文10篇
发布时间:2023-05-14 人浏览
196体育广播现场报道,是广播电台播报新闻的主要形式,它作为广播新闻中的轻骑兵正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广播新闻报道中。广播现场报道除了具有交流信息、引导舆论的功能外,还因其逼真直观的现场感,小中见大的包容性,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美感,具有审美的功能。恰到好处的现场报道可以使新闻节目的节奏富有变化,造成对听众听觉感受的强烈冲击。变化所具有的张力,变化所带来的美感,使现场报道在广播新闻中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
宁夏人民广播电台是一家县级电台,自1991年建台以来一直在新闻节目中探索、加强现场报道。特别是2008年节目改版之后,在临夏新闻中相继推出了《现场声音》和《民生在线》两个子栏目。所播稿件全部都是记者从现场发来的报道,这一举措极大地加快了新闻报道的速度,提升了节目的可听性。受到了听众的普遍好评196体育。但是随着现场报道数量的增加,不少质量上的问题也显现出来,比如典型音响使用不够,采访对象选择不恰当,提问设计不精确,记者现场主持情绪不高等等,使许多报道不深入,不透彻,甚至偏离了报道初衷。认真分析这些现象,不难发现有这样几方面的原因:
一、记者对现场报道的形式理解不到位。广播现场新闻的“现场”,就是不折不扣的“现场‘耳闻目睹’”,作为第一手材料,就是广播记者必须亲临新闻“现场”,口述新闻“现场耳闻目睹”的闪光点。而有些年轻记者对现场报道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在现场手持话筒向听众做报道的一种形式。记者只需要简单地介绍一下现场,再找几个采访对象一采访就草草完事。其结果就造成了在现场报道中突出了采访对象的声音,削弱了记者的功能,更不要提记者对新闻背景的交代了。在这里,记者只是暂时转型为新闻现场的主持人,没有发挥耳闻目睹的作用,使整篇报道听上去很热闹,但往往因为新闻要素不全面,或报道深度不够而不能满足广大听众全面了解新闻事件的需求。
二、记者现场报道前的准备工作做的不够。很多记者到达现场后只是对一些相关人员进行简单地询问后,就开始做现场报道。这样既缺乏对新闻背景的深入了解,也缺乏报道主题的最佳选择,这就造成听众了解到的有用信息非常有限,从而影响了报道的质量。
三、记者的现场定位不准确。现场记者不同于主持人,作为记者,他要把所见所闻,点上面上的新闻点经过筛选组合后再进行有选择、有重点的报道,特别是对一些新闻背景进行必要的交待。同时,记者又是一位主持人,又有效地将采访对象融入到报道之中,让采访对象在合适的时机出声音,在需要的地方介绍情况,以全面完整地报道整个事件。记者如果仅仅起到一个主持人的串接作用,而没有发挥记者作用,这样的报道听起来缺乏主题,信息量小,不符合报道要求。
四、记者的现场把握能力不足。一些记者不能迅速在现场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报道,而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偏重表面描述而放过了最有价值、最重要的信息,造成了报道主题的偏失,降低了报道的新闻价值。
五、记者对数字化设备的过分依赖使一些现场报道掺杂水份。现在很多记者所谓的现场报道,都是在采访后期一来数字化的设备合成的。尽管这种做法较好地弥补了现场的一些遗漏,但仔细听来还是缺乏现场感,最关键的是长期下去,现场报道因馋杂了过多的水份而失去其竞争的优越性,记者也会失去真正在现场作报道的能力。应该说正是这些原因造成了我们的现场报道鱼龙混杂,水平削弱化。影响了整个新闻质量。
要使广播现场报道真正能达到客观真实、有美感,首先务必要增强“现场耳闻目睹”的魅力,用现场美来吸引听众。这就要求记者从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留心新闻现场的各样事情。从大的方面讲,要留心新闻现场的性质:如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文化的;要留心新闻现场的场景:阴、晴、雨、雪、鸟、虫、鱼、花、草、树木、江河、湖海等等;要留心新闻现场的人与事:衣、食、住、行以及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的关系等等。观察要力求全面,可进行比较性观察,换角度、多侧面观察、连续性观察,力求全面地认识新闻现场。
二是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力求精细地观察。精细,就是要求观察得深入、细致,既要善于看出别人所忽略的现象和事实,又要摆脱表面现象的迷惑,对事实进行深度的透视,探到新闻现场的底蕴。
三是从观察到体验。生活中美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记者要在观察中要调动所有的感官。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各个方面去感受、体验观察对象的多种特点,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既从平凡之中找到不平凡的东西,又从不平凡中找到平凡的东西,只有通过这样的观察体验,现场报道才会有生命,才会入情理,才会有美感。
四、现场报道要力求情景交融,增强广播新闻的共鸣力。现场报道不仅要叙事,写人,还要传情,使之情、景、人融为一体,方能增强广播现场新闻的共鸣力。公务员之家
者直接出现在现场向观众作实地口头报道。这就仿佛电视记者将新闻现场和新闻人物一齐带到了观众面前,向观众当场阐述所发生的一切情景。这种传播方式有一种超越媒介的穿透力,能产生当面会晤,一对一的人际直接传播效应,这就大大缩短了传者与受者的距离,增加了电视新闻的真实感和亲切感。这好象是看一部某国风光纪录片听播音员画外音介绍,与听刚从美国归来的好友指着录像绘声绘色的介绍不同一样,人们总觉得后一种方式更为亲切可信。1986年10月15日,英国伊丽莎白女王访问上海,中午11点45分,客机准时降落虹桥机场,电视记者在现场叙下舷梯接受儿童的献花。记者如同面向自己的朋友,介绍这里正在发生的一切,这种当面播报的方式,使观众倍感亲切。
由于电视记者与新闻现场一起出现在电视屏幕上,记者的形象也成了电视新闻传播的一种信息。从传播学的观点看来,现场上一切信息因素都有助于提高传播效能,一位电视记者,尤其是一位名记者所作的现场报道必将大大增强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
二、电视现场报道强烈的现场感,能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参与其事的临场感、介入感。
现场报道的规定环境是在新闻发生的现场。电视记者作为新闻事件的目击者甚至参与者向观众讲述,现场的特定环境,气氛甚至种种细微末节,除了电视画面已揭示的内容以外,都可由电视记者向观众作口头报道,使新闻事件的发展变化在观众的眼睛展开。在“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期间看电视,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面对镜头手持话筒在事件现场播报的记者们。他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边观察一边思考,随时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面对镜头出口成章,滔滔不绝,并不时的向身边的目击者或当事人发问。因此,他们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记者,准确地讲是:“现场报道员“或“出镜记者”。更精彩的现场报道出现在北京奥运会上。在空中、地面和场馆内外,在同比赛有关的各个角落,都活跃着现场报道员的身影,伴随着一枚枚金牌的产生后对冠军的现场采访,虽然时间短暂,但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收视期待。2008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现场报道员的群体亮相,以不可阻挡之势展现了电视现场报道的魅力。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能使观众产生同步、现场感、亲信感、参与感的优势,要得以充分发挥,除了选准报道现场与具备必要的摄播器材外,对从事现场报道的前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从事现场报道的电视台记者,不同于一般的记者,他是出画面的,是现场报道节目意图的具体体现者,又是节目与受众之间感情交流的桥梁与纽带。因此,他要格外注意自己在公众面前的形象,包括言谈、神态、举止、仪表等等。
第二,从事现场报道的电视台记者,要在新闻事件发生、进展的现场,迅速准确地选择新闻事件与新闻人物,或口齿伶俐、语音纯正地亲自播有关新闻事实,或访问有关新闻人物与知情人物(当事人),还要指挥摄像师富有价值与传播意义的情景与特写镜头。
2000年8月20日和2001年6月3日上午,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东方时空特别节目,先后对我国北京郊区老山西汉墓葬遗址和云南澄江县抚仙湖水下古建筑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进行了现场直播。两次直播分别开创了我国广播电视实践活动中的“破天荒”记录:前者是第一次陆上考古发掘直播,后者则是首次水下考古发掘直播。参加直播的编导,摄影及主持人皆谓身经百战,经验颇丰,但面对考古发掘这一全新领域,是否还能感到一如往日的轻车熟路,手到擒来呢?
由于笔者是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者(本科毕业于考古学专业),特意亲睹了两次直播的全过程,收获良多。其直播效果是否完全达到了编导的意图和观众的预期,对今后的工作有何指导意义?相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央视在两次直播活动中,对考古发掘的现场报道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在指导思想和业务技巧上都取得了可喜进步。
应该看到,任何一次现场直播,都会遇到时段的选择,即寻找直播切入点和确定时间长度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选准时段呢?这就要注意直播题材的特点及收视群体性格。
考古发掘是一项量大耗时、细耕慢作的持久工作,粗心急躁只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因为在遗址中196体育,每一粒种子、每一块陶片、每一根骨头都极有可能成为定性断代的重要依据,一项任务完成下来,往往历时数月甚至数年。因此,直播不可能从头跟到尾,那么从哪一点切入为宜?时段又以多长为妥?仔细分析后,我们不难发现,考古发掘的“重头戏”是文物的大量出土,对墓葬遗址来说,往往是开棺阶段。显然,观众对这一阶段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对其它缓慢平淡的发掘过程不太注意。因此,直播的切入点应该放在文物出土可能性较大的阶段;而对起点的时间设定,还要考虑到直播时间表、发掘进度及观众收视心理。一般说来,考古专题的时长应控制在三小时以内。短了,内容会显得空乏单薄,观众没什么印象;长了,画面会留于单调枯燥,观众易产生逆反心理。掌握了观众心理,再估算出发掘的进度,从而可以做到较为准确地制订直播时间表,与同一频道的其它节目相协调。
“老山汉墓探秘”和“抚仙湖探秘”两次直播时长都在二至三小时,比较准确地把握了观众的收视心态。但是在切入点的设定上前者略显靠前,因为直播的主体是汉墓开棺,而观众实际上只是在直播的收尾阶段看到了考古人员移开了一条长长的棺木,开棺没有完成,而直播活动却因时间表的限定不得不中止,观众应媒体制造的心理预期而留下了深深的遗憾。与之相比,“抚仙湖探秘”直播切入点恰当多了,因为在直播中期就有文物出现,观众在期待中真直切切“见”到了从水下打捞上来的两件文物:建筑石板和陶釜。
现场直播,强调的是现场,但这并不是说现场直播就不能有插播的介入。事实上,任何一次现场直播必然包括了一定数量的插播片断。插播包括了实录插播和分场景插播,前者多为录像背景资料,后者多为演播室(非主作业区)场景。插播的作用在于它能使直播的题材更为充实,形象更为丰满,架构更为完善,如果将直播比喻为一段艳丽的锦绸,那么插播可谓是“锦上之花”了。
考古发掘是缓慢单调的劳动,如果摄影镜头总是对着考古人员或遗址,电视画面将显得平淡无奇,观众会产生视觉疲劳而失去观看的兴趣与耐心。这时,插播就应及时补入,以打破长时间直播造成的观众心理屏障,将鲜活的画面语言借机传达给观众,让他们恢复收视的兴趣与主动,将观看进行到底。另外,发掘工作是一项逻辑严密、系统科学的整体工程,前后期的工作是环环相扣、一线贯通的,不可能截取其中某个片断进行研究,否则最后得出的结论必然是不科学的。因此,在直播间隙,很有必要向观众插播发掘前的详细背景资料,使他们对本次考古发掘有一个宏观而完整的认知。
在“老山汉墓探秘”电视直播中,也的确看到了一些插播,如在墓区现场,主持人康辉解说告一段落后,画面转切到演播室分场景,在水均益的主持下,使演播室与发掘现场有机融合起来。另外,也插播了一些有关该墓如何被发现、盗墓者的破坏及被捕过程的录像资料。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插播没有介绍有关发掘前期的具体情况,观众对墓葬的整体外形、开挖方法、年代确认等皆不甚了了。而在“抚仙湖探秘”直播中,插播运用得更为娴熟了,观众从平面和三维地图上了解了水下遗址的轮廓全貌,知道了耿卫是如何发现该遗址的等等。另外,插播的分场景搬到了主作业区附近,形式上亦更为新颖、丰富了。
电视节目主持人是直播节目的核心,他(她)在直播过程中的解说起着穿针引线的桥梁作用。要取得良好的主持效果吸引观众留住观众,增加现场直播成功的筹码,主持人就必须认识到两点:首先,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双重身份”,既是传媒代言人,又是观众的代表;其次,提高现场意识,报道要有临场感,解说要能打动观众,让观众跟着镜头“走进”现场。
考古在普通人眼中是一个神秘的领域,发掘工作也是一门很专业的学问,主持人抓住了观众的猎奇心理,是不是就一定能很顺利地引导他们“入场”呢?我看未必。主持人的解说在这里起着重要作用:
1,解说内容要深入浅出。考古发掘的专业性相当强,文物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广大观众群体性格千差万别、素质有高有低,因此主持人在解说时,其遣词造句必须做到既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又不失科学性与客观性。主持人要作观众的代表,站在观众的立场上提问,激起观众的兴奋点,这样才能吸引观众的目光,留住观众的好奇心。在这两次考古直播中,几位主持人的解说,基本上把握住了这一点。值得一提的是,水均益和敬一丹还利用了央视国际网站及时与网民受众沟通,代表他们提出了不少重要问题。
2,解说时机要恰到好处。文物具有先天的“脆弱性”,一旦出土暴露于地面(水面),就可能因保护不及时而质变衰化。因此,考古人员在发现文物后,就会立即采取抢救性措施(如与空气隔离、避免光照等)将其保存。而观众可能就无法通过镜头看清文物的“真面目”,此时,解说就应适时介入,通过主持人对考古人员的发问来侧面描述文物的外形、内涵及价值。另外,当镜头长久停留于某一操作现场,观众渐觉怠意之时,主持人也应及时补进解说,以生动的语言、妙趣的提问来消除观众心理上的疲惫。应该肯定在央视这两次直播中,康辉、黄海波和敬一丹在解说时机的切入上还是把握得比较好的,尤其是黄海波做为我国第一位水下主持人,要在克服潜水障碍的同时确保解说的高质量,实属不易。
3,主持人解说与专家解说的良性互补。对于象考古发掘这样专业性、知识性相当突出的主题直播节目,有必要将主持人解说和专家解说两种方式融合使用。主作业区解说员(如墓区的康辉、水下的黄海波)可以是非考古专业的专业主持人,但非主作业区的解说员(如演播室、区的专家),应该是考古领域的专家学者。当然,二者还是有主次之分的:主持人解说为主导,担负现场的向导和解说任务;场外解说作辅助,对于一些超出主持人知识范畴以外的介绍或漏报错报的内容,进行补充和修正。“老山汉墓探秘”直播中,水均益邀请了两位专家,而“抚仙湖探秘”直播时,敬一丹则组成了一个专家群。主持人的解说作到了循循善诱,对专家的闭合式发问简短、明朗,使解说紧跟画面;开放式发问自由、灵活,让专家充分发挥,将更多的信息传达给观众。在两次直播中,主持人与专家配合协作、取长补短,使解说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记者在进行现场报道时,大多要介绍新闻事件的背景及有关情况,所以在报道开始前,应尽可能多地搜集与新闻事件有关的资料,多了解与新闻事实有关的知识,才能在临场报道时胸有成竹、镇定自若,并能对突发情况做出恰当反应和准确介绍,对答如流,在结束报道时才能做出圆满的述评。现场报道对语言的要求不再是字正腔圆、优美动听,而是准确恰当、能真实地反映新闻的实际情况,所以必须做到用词精确、逻辑严谨,控制好谈话的主线,自如地引导采访对象的语言走向,及时转换话题,掌握采访主动权。
以现场叙述为主的报道,与被采访对象交流时是采访对象,但这种现场对话还有潜在的倾听者———电视观众,记者千万不要忽略不在现场又在现场的这一交流群体。有时现场记者镜头里没了记者,却带有记者在现场的同期声,这时画面解说要稍加退让,以突出画面信息,保持交流对象仍是电视观众。请看《黑网吧何时休》这篇现场报道。记者现场报道:各位观众,这简简单单的砖砌围墙,屋顶靠几根木头支撑,塑料片、石棉瓦一盖,简陋的工棚摇身一变就成了网吧。(画面切到网吧、执法人员现场执法)6月17日中午,记者在学校对面的马路边,找到了三家这样的网吧,几乎每个网吧都爆满。(接着记者转向网吧经营者)记者:这墙上规定是什么时候贴上去的?报道一开始是对着屏幕前观众说的,继而是解释画面,语言就悄悄退到了侧位,然后转向现场的网吧经营者开始提问,此时并没有忽略电视观众。
一般说来,现场报道属于消息体裁,这就要求简明扼要,在尽可能少的语句中传达更多的信息,因此记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分析力,能在一大堆纷乱的线索中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分析判断,从而提出最有内容、最有分量的问题。在《大兴安岭今起全面停止砂金开采》这条新闻中,记者抓住有限的时间向主管专员提出了这样一个让观众密切关注而又急欲知道的关键问题:砂金停采后,工人的生活怎么办?一下子找准了新闻点。另外,提问要注意引而不发,把握好提问时机及时提出问题。引而不发的提问方法是指把记者需要的立场、观点及倾向较好地潜藏于客观形式中,保持较好的客观性。在这类提问中,记者试图通过回答向观众提供一些背景情况,把“过去时”的一些不宜再现的事实和不易表达的观点在采访谈话中适当地报道出来,让观众进一步了解新闻事件产生的原因,突出事件现场报道、采访目击者的报道,通常采用这种方式。
电视现场报道是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面向摄像机(观众),以事件目击者或参与者的身份作的口头报道。现场报道的基本特征:记者出图像、(记者身临现场进入画面);现在进行时(新闻事件正处于发生、发展之中);完整同期声(有现场声音)[2]。报道形式有现场录像报道、现场直播。现场报道有时效性强、可信性强、现场感强和信息量大,等等特点。现场报道要求电视记者必须具有相当深厚的功力。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修养和政策水平以及敏锐的观察力、洞察力,能迅速抓住事件的本质与核心,即席形成一套现场报道的构思;要有巧舌如簧的口头表达力,能生动形象、简明扼要地向观众介绍新闻事件的背景和发生、发展情况;要善于应对,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采取不同的提问方法,能使采访者吐露真言;要有渊博的知识积累,反应敏捷,很强的应变能力和把握现场的能力;还必须有较强的组织能力,特别要与摄像师配合默契,善于用镜头语言把现场的环境、氛围、细节,以及现场各方面的反映和有特色的音响效果等等,都直接展现到观众面前[3]。以泸西电视台曾报道过的一则新闻《铺筑山区致富路》为例——现场主持人:“观众朋友,我现在是在高寒山区三塘乡俱久公路的施工现场,在我身后,大家可以看到这里的村民正在修建他们的进村道路,这条公路建成后,俱久村‘山间铃响马帮来’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主体部分:三塘乡俱久村委会有着600来户人家、2539口人。“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乡村道路多年来一直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修通水泥路成了村民们几代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同期声:村民李绍本:“路都进不来,来的车(都是)进都不敢进来,泥泞不堪、坑坑洼洼的,农副产品也出不去,生产资料也进不来,就是落后了。”乡党委、政府“想群众之所想”,多方筹措资金170万元,村民自筹10万元,于2008年5月,开工建设三塘至俱久村年久失修的进村道路。据悉,这段公路全长4.2公里、宽6.5米,预计今年11月完工。在公路施工现场,记者随处可见筑路村民们挥汗如雨,一派忙碌景象,热情高涨的村民正为发展山区经济创造有利条件。位于三塘乡东部的大孔照普村,海拔2160千米,流传着“遍山都是宝,无路就是草”的是顺口溜,多年来,晴通雨阻的道路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乡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多渠道筹措资金,投资80多万元,投工投劳6万个,修通了长2.3公里,宽6.5米,厚18厘米的进村水泥路,改善了道路交通环境,让老百姓真正走上了致富路。同期声:村民李绍本:“(路)修好后,好走了,现在基本上天天都有车进来。大车、小车、养的猪都能‘坐’小轿车了,小车直接就可以开到猪圈门前,养的猪都好卖得多了。”据了解,从2005年至今短短3年时间,三塘乡党委、政府积极筹措资金、发动群众走自力更生与多方支持的路子,总投资400多万元,共修建村间道路31.8公里,全乡8个村委会道路硬化效率达62.5%,通路率达100%,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创造了山区修路史上的奇迹。同期声:村民李红英:“我们山区,(目前)到处是水泥路,村村寨寨(都是),我们三塘乡基本上到处都通水泥路了,方便得多了。”现场主持人:“如今的三塘乡,一条条康庄大道正向远方延伸!村村通水泥路领跑全乡经济快速发展!”这则新闻中,记者能把现场最真实、最精彩、最有说服力、最鲜活生动的形象呈现给群众,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参与感。
电视新闻具有新闻性、知识性、艺术性,是有声音的报纸、有文字图像的广播,列宁曾将苏联电影定义为“政治性强的形象化政论”。现场新闻的真实性是对报道对象的客观反映,现场真实性就是要把所发生的新闻事实,不加修饰、原原本本地展示在受众面前,充分发挥现场真实性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作用,把报道做得生动、鲜活、真实、可信。近一个时期,一些电视媒体的电视新闻,尤其是纪实性很强的现场报道节目频频使用“再现”镜头。例如:抓获受贿者后,电视记者通过犯人或见证人的口述,人为地再现案件中行贿受贿的细节;人为地再现犯人密谋犯罪的过程……[4]众所周知,新闻与电视剧有不同表现方式,新闻之道在于求真,离开了真实,新闻便无价值可言,对电视新闻而言,其真实性包括: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因果等都必须真实。由此可见,现场报道新闻的真实,是严格的事实的真实,无疑要完全忠于生活的真实,它不允许像艺术作品那样塑造典型、合理想象、推理,不能随心所欲地把记者的语言和道听途说的事情用虚假的画面显现出来,当然新闻也不是原始生活真实的翻版,而是在绝对忠于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取舍,提炼主题,加强新闻表现力,便于新闻受众了解真实的生活,但新闻加工的幅度应严格遵循新闻原有的真实、客观、公正的要求。
电视新闻现场感是电视新闻真实性的体现,也是电视新闻的魅力所在。除了现场感之外,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还能带给观众另一种鲜明的心理状态——参与感。在人际传播中,参与感是人与人直接交流中的心理状态。当电视把画面与声音一齐诉诸观众的感官时,参与已成为普遍的收视心理需要和衡量传播效果的公共标准。而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参与感已成为决定现场报道胜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云南电视台有一档民生新闻栏目《都市条形码》,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记者总是能拍摄到新闻现场的镜头,这说明记者在第一时间已经到达了现场。《都市条形码》主持人总是能够深入案件本身给观众带来一种知识的解读性,一种能够深入其中又能够置身事外的独特关注和客观评析。采用在现场完成报道,这一点对栏目的风格形成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云南电视台《都市条形码》开播以来,创下了昆明地区栏目收视率的最高点。记者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给一双双关注的眼睛带来过最及时的新闻现场,共同亲历新闻、感觉发生、关注细节,创造了收视率最高的奇迹[5]。
电视新闻是以画面、声音为传播版符号,只有声画的真实,传播的信息才是准确的。在这一前提下,新闻现场报道才能在受众中产生真实感。从而使电视新闻真实性与真实感统一,事实真实和表现手法真实统一。那种靠扮演、重拍等事后通过导演的“再现”镜头,制造出来的“真实”一旦被观众敏锐的目光察觉其中破绽,便会疑惑顿生,假作真时真亦假。图像的真实性既然受到怀疑,那么新闻的真实当然也无从谈起,这种没有新闻真实性的手法,也就没有了真实感,更谈为上新闻的报道力度了。电视新闻同期声的运用有助于其现场报道真实性表现,对于增强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近几年来,由于电视从业人员良莠不齐,出现了记者拿着话筒到处伸的现象,新闻中各类人物也不管有无必要,都请其出画面大讲一通,使电视新闻屏幕充斥着大量水分,降低了一档新闻的整体质量,倒了观众的胃口,所以现场报道时选好采访对象是决定同期声应用成败的关键。
现在,活跃在城市电视台新闻采访第一线的出镜记者大多是由主持人转过来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主持人都能当好出镜记者。电视新闻报道的成功与否,与出镜记者的内在新闻敏感性和外在表现有着直接关系。在城市电视台的一些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一般由主持人或播音员临时来串岗的情况比较普遍。这种做法造成了大量现场报道实际上成了“导语式出镜报道”,就是由出镜记者说好导语后,再由别的播音员配画外音。这样的报道,虽然普通话标准了,但现场报道“两张皮”现象非常严重。许多人认为,由主持人或者播音员来客串出镜记者,形象好,普通话标准。然而,主持人和播音员的业务技巧侧重于吐字发声、语言调整及播讲时表情神态的掌握上,出镜记者则要求必须具有较高的新闻业务素养,能在事发现场发现和挖掘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有扎实的采访技巧和对新闻事态进行分析评述的口头表达能力。现在有许多主持人凭着优越的外在因素走进了出镜记者行列,他们中的很多人缺乏实际的新闻训练,虽然有着清新的形象、伶俐的口齿,具备一定的镜头感,但一旦遇到复杂的新闻现场或者事件突发变故,他们就会变得语言迟滞,神态窘迫,甚至完全丧失对新闻的判断力。在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自己是新闻信息的采集者,而不是主持人。出镜记者要善于调动新闻现场的各种资源,对碎片化的新闻信息进行整合处理,提高自己观察思考的能力。电视现场报道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即兴性,现场采访原则是“一次过”,因此就要求出镜记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新闻业务素养。
电视出镜记者应该加强新闻业务综合素养,不仅要具备发现报道线索的新闻捕捉能力、快速整合新闻信息的能力,还要有积极恰当的镜头前表现力和流畅、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1.扎实的新闻业务能力。出镜记者一是要有新闻敏感性,能够发现新闻现场的细节、报道切入的角度和判断新闻价值。二是对画面、出镜时机、采访对象和报道内容进行选择,出镜画面要选择最直观最能说明问题的,具有典型性,让观众一看就大致明白此次出镜的目的或主题是什么。三是要注重逻辑排列,要考虑如何排列更能体现表达目的。四是表达要有个好的开头,开始的15秒尤为重要,如果不能引发观众的兴趣,那么这则报道将很难成功。在表达时,要善于强调感受性的东西,引领提示观众;进入新闻现场后,要迅速全身心融入环境,接收各种信息,向观众进行立体式的信息传递。
2.较强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出镜记者要对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新闻现场及结果进行概括描述,甚至要展开即时评述,不仅要说出来,而且要说得明白,说得流畅,引导观众看最重要、有价值的东西,其内容不能脱离现场和事件本身。
3.敏锐的观察思考和快速反应能力。在不同的新闻现场,出镜记者的报道要素必须明确,无论突发事件、预测性事件还是策划型事件,出镜记者的画面表现形式要根据题材的区别而多样化,从而使现场报道更加形象、生动、具体。同时,出镜记者除了将新闻现场的最新消息以最快速度传达给受众之外,还要链接新闻背景,点评新闻事件。
【论文摘要】新闻现场感是新闻事件的客观现场在记者和观众心里引起的主观感受。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采访拍摄中,要深入实际,认真了解和掌握现场正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新闻事实,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感和新闻敏感,善于在现场及时抓住最能反映新闻事实的本质的现场气氛,用充满活力的画面和声音营造强烈的现场感,把观众置身于新闻事件的现场。
新闻现场感是新闻事件的客观现场在记者和观众心里引起的主观感受。现场感首先是记者深入新闻事件的现场,在采访、拍摄过程中产生的现场感受,之后再把最能体现新闻事件本质的声音和图像反映在电视屏幕上,传达给观众。进而引起他们的共鸣,并且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何才能增强电视新闻的现场感呢?这就要求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采访拍摄中,要深入实际,认真了解和掌握现场正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新闻事实,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感和新闻敏感,善于在现场及时抓住最能反映新闻事实的本质的现场气氛,用充满活力的画面和声音营造强烈的现场感,把观众置身于新闻事件的现场。
有幸参加2007年遵义广播电视奖参评,凤冈电视台送评的《200多台收音机热闹凤冈偏远山乡》就采用了现场报道,并体现了电视新闻强烈的现场感,获得遵义市广播电视奖消息类一等奖。之所以能够获奖,就是它那强烈的现场感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前夕,为让偏远农村的群众能及时了解召开的盛况,听到党中央的声音,遵义市委宣传部分别在凤冈县土溪镇梯子岩组和王寨乡的土璜村举行了“喜迎党的赠送收音机到农家”活动,将205台收音机发放到农户手中。
二是采访中采取了在捐赠现场记者出场景的一个报道,并分为两组记者进行现场报道,第一组记者:介绍了梯子岩人民在现场感受到现场农民喜悦的心情,“各位观众,我现在是在土溪镇鱼泉村梯子岩组赠送收音机的活动现场,由市委宣传部赠送的105台收音机正发放到农户手中。”第二组记者同样采取现场出镜介绍捐赠的情况,“各位观众,这里是王寨乡土璜村的捐赠现场,100台收音机将发放到受捐赠的农民手中,他们将通过这些收音机收听党的的盛况,了解党支农、惠农的政策。”这样用两个记者出镜现场进行报道,把在两个偏远的农村捐赠收音机现场连接起来。采取此种方式,向观众口头报道当时“刚刚发生”、“正在发展变化”的新闻事实,使它极具现场感强、真实感强和参与感强等特点;记者直接“出镜”把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声音、细节、结果等通过屏幕向观众叙述,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效果给观众造成一种强烈的现场感,把观众直接带到新闻事件的现场。记者还现场直接采访了受捐赠的群众,充分调动观众参与的积极性,使观众有参与新闻事件当中的感觉。同时,使观众看到、听到记者和当事人的叙述和现场特有的同期声及图像,使观众倍感亲切,增强新闻的冲击力、可信性和真实感。还用几组描写人物内心深处的近景和特写画面烘托现场气氛,与大家一起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三是在新闻编辑后期制作中,记者用了几句话交代了事由,用第一组外镜主持人介绍捐赠情况,再加上市领导张明辉部长给老百姓讲的一席话:“你们这种自强不息,自己想干事,自己想改变面貌的这种精神感动了我们……让我们老百姓的思想与国家能够同步。”一席话说到老百姓的心坎上,让他们心明眼亮,脸上总堆满了笑容。接过收音机的群众全神贯注地听广播电视技术员讲解如何使用,有的嫌人多听不清楚就把一个个耳朵贴近收音机头挨头专心听起来。就这样用现场同期声+现场音+现场描写人物内心的几组镜头,最后介绍了两个偏远山区,常年看不到电视,听不到广播,而在党的召开前夕,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想办法让老百姓能及时听到党的声音,了解惠民政策。通过活动的开展把整个捐赠现场热烈的环境衬托出来,群众也高兴得不得了,此条新闻能够获奖,主要是它本身新闻价值大,记者抓住现场感强的细节,深人新闻事件的现场,并合理地运用了同步摄录画面和同期声,达到了声画统一的现场报道效果,造成强烈的现场感,给观众以亲临新闻事件现场的感觉。
首先,一条现场感强的新闻,在采访中,记者要能及时捕捉到最能反映新闻事实本质的现场镜头来增强电视新闻的现场感,使现场报道产生“轰动效应”,这就要求我们记者在现场要能抢拍、抓拍到最能反映新闻事件本质的镜头。现场感与现场拍摄两者截然不同,所有的电视新闻都是在现场拍摄的,但并非现场拍摄的电视新闻都具有现场感。现场感就是要求记者在拍摄现场能迅速明确主题,初步策划出棱角,做到胸有成竹,做出快速的反应,及时在现场捕捉抓拍到比较自然、真实的、能反映整条新闻核心内容的镜头和生动场面,就能给新闻报道有效地增强现场感。如果我们的记者在现场缺乏新闻嗅觉,采访不深入,到了现场对新闻事件理解不深,面对事件出现的现场气氛无法应对,只是简单地拍几个镜头,漏掉了现场最真实的、说明事物本质和充满活力的、最具现场感的画面,就会使整条新闻大为失色了。
【论文摘要】新闻现场感是新闻事件的客观现场在记者和观众心里引起的主观感受。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采访拍摄中,要深入实际,认真了解和掌握现场正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新闻事实,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感和新闻敏感,善于在现场及时抓住最能反映新闻事实的本质的现场气氛,用充满活力的画面和声音营造强烈的现场感,把观众置身于新闻事件的现场。
新闻现场感是新闻事件的客观现场在记者和观众心里引起的主观感受。现场感首先是记者深入新闻事件的现场,在采访、拍摄过程中产生的现场感受,之后再把最能体现新闻事件本质的声音和图像反映在电视屏幕上,传达给观众。进而引起他们的共鸣,并且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何才能增强电视新闻的现场感呢?这就要求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采访拍摄中,要深入实际,认真了解和掌握现场正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新闻事实,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感和新闻敏感,善于在现场及时抓住最能反映新闻事实的本质的现场气氛,用充满活力的画面和声音营造强烈的现场感,把观众置身于新闻事件的现场。
有幸参加2007年遵义广播电视奖参评,凤冈电视台送评的《200多台收音机热闹凤冈偏远山乡》就采用了现场报道,并体现了电视新闻强烈的现场感,获得遵义市广播电视奖消息类一等奖。之所以能够获奖,就是它那强烈的现场感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前夕,为让偏远农村的群众能及时了解召开的盛况,听到党中央的声音,遵义市委宣传部分别在凤冈县土溪镇梯子岩组和王寨乡的土璜村举行了“喜迎党的赠送收音机到农家”活动,将205台收音机发放到农户手中。
二是采访中采取了在捐赠现场记者出场景的一个报道,并分为两组记者进行现场报道,第一组记者:介绍了梯子岩人民在现场感受到现场农民喜悦的心情,“各位观众,我现在是在土溪镇鱼泉村梯子岩组赠送收音机的活动现场,由市委宣传部赠送的105台收音机正发放到农户手中。”第二组记者同样采取现场出镜介绍捐赠的情况,“各位观众,这里是王寨乡土璜村的捐赠现场,100台收音机将发放到受捐赠的农民手中,他们将通过这些收音机收听党的的盛况,了解党支农、惠农的政策。”这样用两个记者出镜现场进行报道,把在两个偏远的农村捐赠收音机现场连接起来。采取此种方式,向观众口头报道当时“刚刚发生”、“正在发展变化”的新闻事实,使它极具现场感强、真实感强和参与感强等特点;记者直接“出镜”把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声音、细节、结果等通过屏幕向观众叙述196体育,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效果给观众造成一种强烈的现场感,把观众直接带到新闻事件的现场。记者还现场直接采访了受捐赠的群众,充分调动观众参与的积极性,使观众有参与新闻事件当中的感觉。同时,使观众看到、听到记者和当事人的叙述和现场特有的同期声及图像,使观众倍感亲切,增强新闻的冲击力、可信性和真实感。还用几组描写人物内心深处的近景和特写画面烘托现场气氛,与大家一起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三是在新闻编辑后期制作中,记者用了几句话交代了事由,用第一组外镜主持人介绍捐赠情况,再加上市领导张明辉部长给老百姓讲的一席话:“你们这种自强不息,自己想干事,自己想改变面貌的这种精神感动了我们……让我们老百姓的思想与国家能够同步。”一席话说到老百姓的心坎上,让他们心明眼亮,脸上总堆满了笑容。接过收音机的群众全神贯注地听广播电视技术员讲解如何使用,有的嫌人多听不清楚就把一个个耳朵贴近收音机头挨头专心听起来。就这样用现场同期声+现场音+现场描写人物内心的几组镜头,最后介绍了两个偏远山区,常年看不到电视,听不到广播,而在党的召开前夕,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想办法让老百姓能及时听到党的声音,了解惠民政策。通过活动的开展把整个捐赠现场热烈的环境衬托出来,群众也高兴得不得了,此条新闻能够获奖,主要是它本身新闻价值大,记者抓住现场感强的细节,深人新闻事件的现场,并合理地运用了同步摄录画面和同期声,达到了声画统一的现场报道效果,造成强烈的现场感,给观众以亲临新闻事件现场的感觉。
首先,一条现场感强的新闻,在采访中,记者要能及时捕捉到最能反映新闻事实本质的现场镜头来增强电视新闻的现场感,使现场报道产生“轰动效应”,这就要求我们记者在现场要能抢拍、抓拍到最能反映新闻事件本质的镜头。现场感与现场拍摄两者截然不同,所有的电视新闻都是在现场拍摄的,但并非现场拍摄的电视新闻都具有现场感。现场感就是要求记者在拍摄现场能迅速明确主题,初步策划出棱角,做到胸有成竹,做出快速的反应,及时在现场捕捉抓拍到比较自然、真实的、能反映整条新闻核心内容的镜头和生动场面,就能给新闻报道有效地增强现场感。如果我们的记者在现场缺乏新闻嗅觉,采访不深入,到了现场对新闻事件理解不深,面对事件出现的现场气氛无法应对,只是简单地拍几个镜头,漏掉了现场最真实的、说明事物本质和充满活力的、最具现场感的画面,就会使整条新闻大为失色了。
“出镜记者”来源于国外,纵观我国《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中,均未提及该词语,用中文解释即指的是上镜的通讯员和现场记者。当前,电视新闻节目按照出镜的目的、新闻节目的时长、采访对象的差异主要将出镜记者分成两大类,其一为现场报道的出镜记者,这类记者主要是针对新闻事件(如:直播、日常消息报道、连线报告等)进行报道;其二为人物访谈调查出镜记者,这类记者采访和报道的对象为典型人物。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电视新闻事业的蒸蒸日上,出镜记者已经成为现场报道中的主体。对一名合格的出镜记者而言,除了应当具备一定的基本素养,还应该具备新闻节目主持人具备的一些素质,除此之外还应该不断增强自身职业素养,来提升自己专业水平和控制报道现场的能力。在2008年发生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的现场报道中,很多新闻记者从地震现场用镜头记录下一幕幕感人画面,而新闻现场记者的表现也得到了观众的赞赏。伴随着新媒体竞争日益激烈196体育,电视新闻行业也来越注重新闻事件报道的及时性、客观性、真实性,要实现上述目的必然对出镜记者的基本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认为,作为一名电视新闻出镜记者,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职业素养。
对出镜记者而言,其口头表达要指的是他们运用口头语言来表达自身情感、思想、阐述新闻事实、同采访对象或者观众进行交流的能力。出镜记者在采访人物时,表面上看是简单的一问一答模式,不仅考验着记者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考验着记者把握新闻主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要是通过声音和表情等来表达复杂的感情,因此具备激发性,容易引起观众情感共鸣。说话人不但可以通过声调和节奏强调有意义的词语,还可以借助动作、表情等传达情感。借助上述这些辅助手段,出镜记者便可以为观众营造形象、生动的情景,这样达到的效果显然是书面语言无法比拟。但是,口头语言表达用时少,从构思到选词到转换为语言这一过程非常短暂,一旦用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便是最终形式,且无法修改。口头表达能力的上述特征要求出镜记者不但拥有丰富的知识,而且思维敏捷、反应快,能够在短时间内充分调动语言资源,迅速搜索出最恰当的词语,汇聚成语言并表达出来。当前,我国电视台一条新闻普遍时长约2分钟,那么便要求记者在这2分钟内将现场报道、采访对象回答、自己提问等有机融合起来,并将信息客观且生动的表达出来,这无疑对出镜记者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应变能力属于一类面临突发事件时应变能力,应变能力强弱和刺激产生至人做出明显反应所需的间隔时间存在反比例关系,因此应变能力强不仅要求反应时间短,而且效果要好。对电视新闻记者而言,其必须根据新闻现场情况做出反应,这主要是由其为独立的脑力劳动者这一职业特点而决定的。要求电视新闻出镜记者在面临问题时要独立思考和判断,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决定并实施。由于受到新闻时效性的限制,出镜记者在采访中无法慢条斯理地反复斟酌和权衡,特别是当遇到紧急事件时,出镜记者应当根据地点、时间、现场情况等因素变化情况,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准确的判断,必要时出镜记者还应当在直播时开展现场调查和即兴点评等。例如:在体育比赛现场的报道中,经常会发生一些突发事件,如名将发挥失常、运动员受伤、黑马196体育、爆冷等等,这便要求出镜记者能够迅速调整报道的角度,为观众展示新的新闻亮点。在现场采访过程中,出镜记者难免会遇到体育明星拒绝采访或者大批媒体蜂拥而上等情况,在面临这些突发情况时,出镜记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快速的应变能力,巧妙地化解一切突发事件。
采访不仅是一项广泛且深入的社会活动,也是一项特殊的调查活动,要求出镜记者用心做好。纵观无数灾难新闻,一些现场记者为了给观众记录现场最新消息,常常需要克服各种困难,到条件艰苦的地中,甚至还需要参与到救援行动中。但是,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特征,要求出镜记者在现场报告中不可过多的融入个人情感,这样为观众报道的新闻事件,才能让人信服。一位记者到乡下采访时,无意间听到村民在议论村中有一位妇女常常帮助一些孤寡老人的事迹,在听到描述后,记者被该妇女的行为深深感动,但是因为无法控制自身情绪,最终不得不放弃出镜。即便这条新闻报道在播出后反响强烈,但是这位记者却错失了这次宝贵的出镜机会。除此之外,记者在捐助现场、事迹报告会、司法机关审判现场等进行报道时必须注意把握好个人情感。
综上所述,新闻记者作为媒体主力军,其在现场的报道新闻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其所在媒体企业综合实力高低的重要指标,站在某种角度而言,新闻出镜记者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体现了媒体实力如何。因此,新形势下,必须提高新闻出镜记者的职业素养,让他们成为新闻现场报道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电视新闻报道对时效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往我台在将现场报道视音频信号实时回传到台内演播室时,主要采用了传统的卫星与微波车传输系统或光纤传输系统,这些传统的传输系统不仅操作相对复杂,而且设备采购、使用与维护成本比较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也受到一定限制。2010年底,我台依托第三代移动通信(3G)网络技术平台,组建了现场报道视音频信号3G网络回传系统,用于将时效性要求极高的突发性新闻事件的现场报道视音频信号实时回传到台内演播室,供直播或录播使用。
要求3G网络回传系统操作使用简便快捷,并且易于维护、管理。现场的3G视频编码终端可直接挂接到摄像机,便于携带,不受拍摄空间和环境的限制,只要在3G数据通信业务信号覆盖区域内就可以随时随地将视音频信号传回台内演播室,且可以全国漫游,可以实现全天候、全方位的新闻直播,可以满足突发性新闻事件实时直播报道以及大型赛事与重大活动多点、多角度同时直播报道的需求。
要求系统依托3G网络,支持3G手机、摄像机挂接单卡编码终端和多卡编码终端等多种方式的视音频拍摄、采集、传输、接收、录制与直播,可与收录、新闻、制作等制播网络系统无缝连接,在满足所需功能和性能的基础上,应尽量降低设备采购、使用与维护成本,提高系统性能价格比。
要求系统运行安全可靠,系统各个部分、系统各级之间具有完善的主备冗余备份机制和有效的应急方案。系统应具有检错、纠错能力,在系统出现故障时,能够在较短时问内快速恢复正常运行。
要求系统设计必须遵循广电行业规范,符合国标和国际标准,现场视音频信号压缩编码方式采用标清幅面H.264标准,在WCDMA单卡编码终端情况下,经3G网络回传到演播室后可以实时输出SDI信号,延时要求在4秒以内,图像分辨率要求达到或接近720~576,图像基本流畅,且视音频同步。
要求系统软硬件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可升级性,能开放接口协议和数据格式。应能支持多卡捆绑传输,实现多路3G链路捆绑,能将多个物理链路带宽叠加,满足视音频数据传输对带宽的要求。根据3G链路的质量状态,可以调整视音频编码码率,可在低质量物理链路上获得相对满意的视音频效果。现场的3G视频编码终端最好可以实时接收来自台内导播的TALLY信号,以提醒现场记者进入直播状态,并最好支持演播室与现场记者、摄像之间的双向语音对讲功能。
现场记者携带的采集终端(3G视频编码终端)应包括3G单卡终端和3G多卡终端,最好支持3G手机终端。3G手机终端应支持WindowsMobile、Android、Symbian等多种平台的3G手机,采用MPEG一4编码格式,最大传输码率可达300kbps,图像分辨率为352~288像素。3G单卡终端和3G多卡终端为直挂式3G视频编码终端,通常直接挂接在摄像机后,将SDI视频信号或模拟AV信号输入接口连接到摄像机输出接口,摄像机实时拍摄现场视音频信号,3G视频编码终端对现场视音频信号进行采集、压缩、编码,通过3G无线数据传输网络发送给台内3G媒体服务器。3G视频编码终端应支持SDI视频(嵌入音频)或模拟AV信号输入,采用H.264编码格式,最大传输码率可达700kbps(单卡)或1.5Mbps(双卡),图像分辨率达到或接近720x576。
根据表1的比较,我台现场报道视音频信号3G网络回传系统的3G移动通信网络采用了以中国联通WCDMA移动通信网络为主、可将多个低速链路组合成为高速链路的无线数据传输网络,以便快速地将现场的3G视频编码终端采集的视音频数据传送到台内3G媒体服务器。当3G视频编码终端连接到3G移动通信网络后,3G视频编码终端内部的实时信道检测程序会实时检测每张3G卡的信号强度、传输带宽和传输时延,然后选择最优传输路径将视音频信号传送回3G媒体服务器,确保台内接收端图像清晰流畅,避免马赛克和丢帧现象。
台内3G媒体服务器通过3G移动通信网络、3G无线接人网络、Internet数据专线G视频编码终端相互连通,将现场记者拍摄的图像和声音信号实时地传送回台内演播室,3G媒体服务器可以输出SDI视频(嵌入音频)或模拟AV信号供演播室使用,也可以在本地保存为H.264文件并传输给录播服务器。3G媒体服务器输入端通过以太网接口连接12M联通Internet数据专线,输出接口有以太网接口和1~4路SDI视频(嵌入音频)或模拟AV信号接口。3G媒体服务器应配置视音频解码与播出服务软件,要求一台3G媒体服务器可同时接收、处理、存储4路3G视频编码终端并发传输的视音频媒体流。3G媒体服务器最好采用Linux系统,并支持主备服务器自动切换工作方式,保证7x24小时稳定运行。3G媒体服务器应可以设置、管理系统中的各个设备及其端口参数、IP地址、编解码格式等信息,应提供内外网至少2个10/100/1000M自适应网络端口,并自带防火墙。3G媒体服务器最好配备Tally输入接口和双向语音对讲接口,3G视频编码终端可将语音信号传输到3G媒体服务器,并通过音频数据接口收听台内演播室指挥语音信号,3G媒体服务器可通过监控软件直接呼叫3G视频编码终端,实现双向语音对讲通线G网络传输视频的过程
(1)现场记者携带装有直挂式3G视频编码终端的摄像机进行现场实时采访报道,现场记者拍摄的图像和声音信号通过输出接口传送给3G视频编码终端,进行视音频编码、压缩并拆分成若干视音频数据包。
(2)通过中国联通等3G卡和WCDMA等3G移动通信网络,也可以采用3G信道多卡捆绑技术进行处理和控制,建立数据传输链路,将视音频数据包传送给3G网络运营商。
(4)通过Internet的路由将视音频数据包实时传送到台内接收端的3G媒体服务器。
(5)台内接收端的3G媒体服务器将接收到的视音频数据包进行解码、分段重组、按顺序排列、重新合成等处理,转换还原出现场发射端(3G视频编码终端)发送的完整的图像和声音信号,通过SDI(或模拟AV)输出接口,输出SDI(或模拟AV)信号给演播室的信号调度矩阵,经矩阵调度后送给直播服务器,或送给直播切换台和调音台,实现现场新闻实时直播。
(6)台内接收端的3G媒体服务器也可以将现场传回的视音频数据包,生成H.264文件,存储在3G媒体服务器本地硬盘,再通过3G媒体服务器的以太网接口将本地H.264文件推送给收录服务器或直播服务器,再完成素材转码、文件化录制或播出。
采用H.264压缩编码方式,为了保证清晰连续的视频信号,要求3G传输通道的传输带宽较长时间保持在1.5Mb/s到2Mb/s之间。采用多卡捆绑技术可以获得足够的传输带宽,2张联通3G卡或3张电信3G卡就能够支持广播级视频3G传输业务的带宽。
3G网络信号覆盖并不均匀,3G网络提供的带宽随网络信号的变化会出现较大的波动。跨运营商捆绑技术可以解决单运营商网络信号抖动带来的带宽资源下降问题,若一个运营商3G网络信号下降,3G视频编码终端便可用其他运营商3G网络带宽资源来及时弥补丢失的带宽资源,可以以联通3G网络为主、以电信和移动3G网络为辅,共同承载视频传输业务。当联通3G网络带宽降低、时延增加时,3G视频编码终端可自动优化传输路径,快速地将这部分数据转移到电信或移动3G网络上传输。
负载均衡技术是将数据传输压力分配到不同信道中进行传输,降低对一个信道的依赖性,利用多个信道共同完成数据传输。利用3G网络传输视频,既要考虑3G无线网络环境,也要考虑Internet网络环境等,但主要考虑3G无线网络环境和信道检测,实时信道检测技术是利用3G视频编码终端与3G基站之间的实时通讯数据,判定其信道的质量,实时进行负载均衡,充分利用每个信道,尽量避免由于网络带宽变化而导致丢包。
4.4智能天线G网络带宽是有限的,智能天线阵技术可用来捕获相邻基站信号,使3G视频编码终端除了能够接收到本基站的3G无线信号,还能够接收到邻近基站的3G无线信号,通过两个基站共同将拍摄到的视音频信号传送回3G媒体服务器。当各个基站信号强度稳定时,将大量的视音频数据由主用信道传输,少量的数据交给备用信道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