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体育新闻业范文10篇
发布时间:2023-06-03 人浏览
196体育网络新闻业(网上新闻业),顾名思义,即基于电脑联网技术、以电脑网络为媒介的新闻(事)业。根据2000年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新闻事业”概念的释义,新闻事业是“新闻机构及其各项业务活动的总称。新闻事业区别于人际传播活动,有如下特征:(1)有合法的新闻传播机构;(2)采用各种新闻传播手段;(3)拥有以新闻为职业的专业人员;(4)面向社会,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将这一释义延伸至“网络新闻业”,我们可以说网络新闻业指网络新闻媒体及其运用网络进行的新闻传播(核心业务)及其他各项业务活动。
当然,从广义上来说,正像新闻传播活动并非都是通过职业新闻传播机构展开的一样,网络新闻传播活动也并非都是通过网络新闻媒体展开的,甚至并非是在网络新闻媒体出现后才出现的。网络新闻传播是基于因特网的新闻传播。在网络新闻媒体出现之前,电子邮件的群发、电子公告牌、新闻组等,即曾经成为一些网络用户传递新闻的工具。但是,就像当年新闻传播走向社会化、专业化和新闻事业形成的重要标志,是面向广大社会公众进行职业新闻传播机构及新闻从业人员的出现一样,网络新闻业也是伴随着网络新闻媒体的出现、伴随着网络新闻传播活动走向职业化而开始形成的。网络新闻媒体,主要可以归为两类:由传统的传媒机构建立的传媒网站(包括以传媒机构为主并同信息业等相关行业的公司合作建立的网站),以及参与或转发新闻的以门户网站为主的商业网站(雅虎、Google、新浪等网站的新闻、转发,就是很好的实例)。但是,后者的核心业务,并非新闻传播。此外,在网上还有原生的网络版新闻报刊196体育,但此处不将它们单独立为一类,一是因为这种原生的网上新闻报刊数量甚是有限,二是因为创办这种原生网络版新闻报刊的网站,可能只是将此作为其综合的网上服务一个部分的商业公司,后一种情况可以归入上述第一类。而真正称得上以网上新闻传播活动为核心业务的,是传媒网站。因此,限于篇幅,本文中所讨论的网络新闻媒体,基本上是指传媒媒网站及其以新闻传播为核心业务的业务活动的考察。
国际上传媒上网建立新闻网站的实践和网络新闻业的兴起,从世界上出现第一批报刊网站算起,始于因特网在世界范围走向千家万户的20世纪90年代。在20世纪90年代,因特网已发展成为将世界范围众多的电脑联结在一起的全球最大的开放型电脑网络。此时,它不可避免地显示出既具有同传统的传媒竞争市场份额的实力又具有可用于大众传播的潜力的双重特点。而传统的传媒业在新传媒介入竞争的压力之下应变求存的必然规律,又使采纳网络技术作为传媒生存与发展的策略,成为充满魅力的选择。传媒加盟网络,网络介入新闻传播向新闻业渗透,可以说是势所必然。
美国是因特网的发源地,也是网络新闻业最早兴起的国家。就网络新闻业的主干——传媒网站来说,最早出现的是报刊的网站。在美国,这发生在1994年,当时,一批敢于领先一步创新冒险的美国报刊在网上建立了网站。但是,一些报刊在开始上网电子版时,并非马上单独建立网站,而是依托一定的联机网络系统、别的网络服务主站。据说,全球第一个在网上电子版的,是美国《圣何塞信使新闻报》,但关于该报电子版的起始时间,不同的著述中说法不一,一说这发生在1992年,[1]还有一说是该报于1987年开始在网上发行。[2]尽管如此,笔者从美国的《编辑与出版者》网站、欧洲的Nua公司(以开展网络调查著称)等若干信息源获得的信息表明,1994年才真正称得上网络新闻业兴起之年,因为在这一年,出现了作为网络新闻传播主体的核心力量的传媒网站中的第一批。此后,美国很快形成了传媒上网热。不论是一些财大气粗的大型传媒集团,还是中小型的地方性的媒介公司,无不纷纷争先恐后加盟网络,唯恐行动迟缓会使之丧失新一轮竞争的先机。传媒建立网站的实践并且开始向全世界扩散。伴随着世界范围“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滚滚热浪的掀起和此起彼伏,传媒上网建立新闻网站提供网上信息服务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传播领域的新景观。
就广电传媒来说,世界范围内最先走上网络的也是美国。1995年8月,美国ABC公司首先利用网络“进行全球播音”。[3]广电传媒上网的实践很快在美国风行。到1998年,美国主要的新闻传媒均已上网。就报刊来说,2002年7月以来美国网站上提供的数据表明,2002年6月,美国上网的报纸已达4,000多家。[4]就广播电视上网的进展来说,至1998年底,美国大多数广播电视台已设立了网站。1999年美国已有800多家电视台,1,000家广播电台提供网上信息服务;[5]到2000年,美国在因特网上进行广播的广播台已达1,914家。[6]美国因特网委员会的网站上提供的《2001年因特网发展状况报告》中的数据表明,至2001年4月,世界上进行网上播出的广播台已超过5,000家,其中一半以上在北美洲。
在1994年美国第一批报刊网站建网之初,其思路和做法主要是为了把网络作为报刊间竞争的新战场,将其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在美国街头的报刊亭/报刊摊上展开的争斗搬上网。这些网站当时的,是报刊的电子网络版。当然,利用网络空间的无限性和网络作为复合型媒介的融合性特征,美国报刊上网后迅速发展到除了在网上提供印刷版的内容外,还通过超链接提供新闻背景资料和相关报道,并开辟电子论坛、聊天室、电子邮件列表等服务,再进而发展到网络版与印刷版相对独立。但是,一个更具实质性的、打破美国报刊网站建设的最初思路的变化,是新闻媒体建立的地区性网站/综合信息平台(新闻门户网站)的出现。《波士顿环球报》率先于1995年创建了这样一种地区性网站():它并不仅仅只是在万维网上建立该报的品牌,而是提出让所有波士顿的传媒成为其一部分。该网站几乎连接波士顿地区的所有传媒公司,其中包括6家电视台、12家广播台和8家杂志社;一站“网”尽60多家“伙伴”。[7]这种创新的建立网站的做法,同最初的报刊网站各自留神戒备地守护自己的网络上的“空间”的思路,显然是有差异的。这种创新的做法在出现之初,尚无专门的术语可以对之进行描述。不少人对的做法持怀疑态度。然而,若干年后,鉴于根据尼尔森网站用户率调查和MediaMetrix公司的调查,10家最受欢迎的网站均是门户网站,一些传媒网站开始对此砰然心动。1999年,道·琼斯公司、公司和奈特–里德公司等,曾分别宣布了其转变为新闻门户网站的意向。其原因,是这些公司感到,建立地方性门户网站提供足够充分的网上服务,能够使其网上受众规模扩大,这会吸引广告商掏钱购买更多的篇幅空间。在当年召开的一年一度的年中传媒评论会议上,公司的总裁指出,“消费者想要并需要一方便的入口通往整个地方上的网上信息和商业市场。我们希望成为所有人前往华盛顿的电子旅途上的第一站。我们期待《》的翻新改版的网站将扩展,并将使得用户寻找诸如网上零售、娱乐列表、街道新闻、分类广告和《》内容之类更为方便简易。”[8]有分析家认为,美国报刊网站卷入建立门户网站热之中,是因为它们意识到,在网上它们需要“跨跃新闻前进”;用户不仅想获得新闻,还想获得更多的娱乐列表和其他服务;网上报纸要办得成功,就不能仅仅只是搬上网的报纸而已。[9]
美国网络新闻业兴起后,很快出现了传媒机构联手和传媒机构同相关行业的公司联合共建网站的现象。1996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就和微软公司联手创建网站。美国时代华纳公司所属的各家杂志社,较早就联手建立了网点Pathfinder。1999年,A.H.Belo公司的《Dallas晨报》和奈特–里德公司的《沃思堡明星电讯报》宣布它们将联合其资源创建一家地域性/地方性门户网站,该网站将刊载这两家报纸双双的分类广告,提供通往6000多家当地网站的链接,并提供网上购物服务。最近两三年来,传媒机构联手和传媒机构同相关行业联手营建网站的态势,在美国又有明显加强。时代华纳公司和美国最大的因特网接入服务提供商美国在线合并,是炒作得沸沸扬扬的传媒业与信息技术业联手的最大实例,只是,迄今为止的合并效果使业界人士将之称为最失败的合并范例。(但这厂合并的问题并不属于此处的讨论话题。)此外,《》和(ABC)联盟,《》公司同(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联合。……
美国传媒机构网上联手中还出现了地方报刊同全国性的网上新闻网络如MSNBC网站、CNN的网站、美国在线的“数字城”等签约合作的新动态。这种合作,或具有跨地域性的特征,或有助于小型传媒机构挂靠知名度很高的网站,利用后者的品牌效应,或有利于整合文本和视频文档信息资源。
2003年第二季度以来,美国网络新闻业发展中显示出了积极推动国际合作的最新动态:美国的商业刊物出版公司VNU自2003年4月起同英国路透社网站的媒介服务部(ReutersMedia)联手合作,共同创建了综合性的娱乐服务网点Reuters/VNUEntertainmentService。此举有利于将VNU公司的来自《好莱坞报道》、《广告牌》(Billboard)、《幕后》(Backstage)等业界新闻渠道的娱乐新闻中的最精彩部分同路透社新闻报道的丰富资源和广度结合起来,有关网络新闻报道指出,它们的新的伙伴关系将给娱乐新闻报道和这方面的服务带来种种改善。娱乐新闻报道和特稿的量将会增多,内容的范围将会拓展,个别部类会有很大的扩展。新的部类将扩大娱乐服务,新闻报道和特稿将会通过自动链接的图片、说明和著名的路透社照片而增添吸引力。[10]
此外,近来在美国还出现了如下相关动态:电信(电讯)公司同有线电视公司竞争宽带市场的争夺战掀起热潮。2003年4月底开始,美国电信业巨头Verizon公司宣布,将全面下调其因特网宽带接入费用:该公司的ADSL上网服务费由原来的每月45美元左右下调到34.95美元;如果用户同时选择该公司的本地电话服务,则其ADSL上网服务费更可进一步优惠至每月29.95美元。对该公司的这一举动,华尔街的行业分析师们评论说此举拉开了美国因特网宽带市场新一轮价格战的序幕,也吹响了电信业巨头们抢夺宽带市场、向有线]
作为世界上网络新闻业最早兴起的国家,美国网络新闻业的发展,尤其是传媒网站的发展,常常因其在世界上领先一步而产生广泛影响。美国网络新闻业的特点,可以用“快”、“新”、“特”三个字来概括。“快”,即快速上马,是美国网络新闻业的第一个显著特点。美国是因特网的发源地,也是第一个提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方案的国家。在信息基础设施、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在因特网用户普及率方面,长期遥遥领先。这些都是传媒上网的技术条件。此外,就决策、管理方面来说,美国对信息产业的发展采取新自由主义的政策,环境宽松。对于传媒建立网站,美国并不要求其为此申请新闻许可证,这同其对广播电视业的管理实行的审批制不一样。这些条件,使美国网络新闻业具有上马迅速的特点。自1994年美国出现第一批报刊网站后,传媒上网之风迅速刮遍美国。如前所述,到1998年主要的美国传媒公司均已建立网站。美国的著名媒体如《波士顿环球报》、《今日美国》、《华尔街日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等,均是较早建立网站的媒体。
“新”,即积极探索创新,追求新颖独创的内容与服务是美国网络新闻业的另一重要特点。美国是各行各业市场竞争极为激烈的国家,新闻传媒业也不例外。美国传媒业高度发达,竞争极其激烈,寻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策略,早在传统大众传媒在大众传播中独领风骚的时期就已十分重要。而积极探索创新、追求新颖独创的风格是美国媒体长期以来在竞争中求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策略。美国传媒开始上网后,在积极探索创新方面,也就分外注意。在网上新闻传播作为因特网的重要应用之一在全世界的发展进程中,创建地域性新闻门户网站、传媒网站涉足电子商务、手机短讯等实践,最初都是在美国首先出现的创新之举。不仅美国网络新闻业作为整体始终追求在其传播活动中形成不同于传统新闻传播服务的新颖独创的内容和服务,而且美国各传媒网站都刻意追求形成不同于其他传媒网站的新颖独创的风格。由于美国在电子数据库的建设等方面,走在前沿,所以其传媒在建立网站后,在提供丰富的信息检索、网点链接等等传统的传媒所没有的服务中,可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而美国各家媒体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早已形成的自己的特色、优势,又为他们上网后形成自己网站的新颖独特的内容和服务,提供了一个现成条件。在美国,不论是传媒界巨头的网站,还是名不经传的传媒机构的网站,在这方面,都煞费苦心。
试以几家美国媒体网站为例。美国著名的全国性日报之一、经济信息的权威媒体《华尔街日报》建立网站后,既进一步发挥其在经济信息传播方面的权威性,又利用网络的瞬时传播、容量无限的优势,更好地打出经济信息服务的王牌,以迅速快捷的经济信息、股市行情和有助于研究经济性势的内容,为自己赢得了大量登记付费用户,从而形成了传媒网站经济运作的《华尔街日报》在线模式。美国报界巨头《》的网站,是近年来频频获奖、受众数量很大,影响甚广的传媒网站。该网站1999-2001年连续获得数项《编辑与发行者》杂志Eppy奖(该奖旨在鼓励报刊业在网上传播中的最佳成果),2000-2001年度连续获得“数字化优势奖”(DigitalEdgeAward),2001年获美国传媒全国传媒基金会“网上新闻业优胜奖”,……还在1998年12月,该网站每月唯一用户数(Uniqueusers)即已达到190万,到2002年,其每月唯一用户数已达500多万。[12]努力开拓创新,是该网站成功的的一条重要原因。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供迅捷的重大新闻报道、大量的原创性内容和内容不断充实的一整套给用户以有关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的指南的文化、社区和商业服务;(2)采用实时播出的“广播模式”运作;(3)精心设计网站内容板块/频道,尽力使之与同类相比有一定的与众不同之处。刊载原创性的内容早在1998-1999年,就已成为该网站赢得赞扬的原因之一,近年来,该网站更是注意扩大原创性内容的比重。另外,20世纪90年代末期,《》网站即通过开发称为“StyleLive”的服务娱乐性内容,提供有关哥伦比亚特区的一些指南,其中包括称为“商业中心地”的购物指南和哥伦比亚特区观光者指南等集服务与娱乐为一体的内容。如今,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更新,该网站的内容板块、栏目中有“娱乐指南”(EntertainmentGuide)、“工作”(Jobs)和“市场”(Marketplace)下的“当地工商行名录”(LocalBusinessDirectory)、“社区”(communities)等信息内容,为用户提供哥伦比亚特区的文化娱乐、商业机构、工作机会等方面的指南。关于采用实时播出的“广播模式”运作,该网站设有“直播在线”(LiveOnline)板块,它提供各种网上直播讨论节目,题目范围广泛,由重要新闻人物、娱乐明星、定期邀请的嘉宾亮相登场,与公众进行互动交流。该网站声言,其“直播在线”同许多网站上的“聊天(室)”不同,它提供的是“理智的、有主持的讨论。”就尽力使自己的内容版块/频道与同类相比有一定的与众不同之处而言,该网站目前共提供“新闻”、“我的”()(个性化内容服务)、“直播在线”、“论政治”(OnPolitics)、“娱乐指南”、“工作”、“市场”和“摄像作品”(CameraWorks)八大板块/频道。这些板块/频道都堪称精心设计,其中“新闻”频道以即时更新、报道迅捷可靠、重视原创新闻为特点,“论政治”频道是互动式的频道,并围绕政治,融新闻、直播讨论、网上独家专栏和分析为一体;“摄像作品”提供的照片和视频作品使用户进一步了解新闻和事件、人物及世界各地风光,其中不少是获奖作品;……
“特”,即传媒网站各具特色的发展,是美国网络新闻业发展的第三个显著特点。与追求开拓创新相连的是,美国网络新闻业还显示出不同的网站各具特色的发展特征。虽然在一些大的倾向方面,如拓展内容范围,追求丰富多彩的信息内容等,美国传媒网站具有共性,但与此同时,各网站在追求新颖独特的风格的过程中,又必然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美国传媒网站,都追求自身有一定的与众不同的立足市场的优势,这种市场竞争策略,又使它们的发展并非千篇一律,而是有自己的特殊性,从而形成了美国网络新闻业的不同网站各具特色的发展特征。根据笔者最近采用网上观察法和文献研究法所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归纳而言,目前美国传媒网站的模式主要有如下几种:(1)以打母体传媒的既有品牌为主,但利用网络的多媒体、互动式传播等优势,不同程度地提供超越印刷版(传统版)内容范畴的网上服务。《》网站和《华尔街日报》网站是两家很好的例子。《》网站全称为“(万维)网上”(TheNewYorkTimesontheWeb),它以在网上打《》的品牌为主,但提供一定的发挥互联色的、印刷版母体没有的服务,如“个性化的气象信息”、互动式特写稿、多媒体信息服务、电子邮件新闻简报等。《华尔街日报》网站以“华尔街日报在线”(WallStreetJournalOnline)为名,名字折射出其在网上烙下《华尔街日报》品牌之印的特征,但与此同时,如前所述,该网站还把一些印刷版由于其篇幅等限制无法使用而对研究经济形势非常有用的稿件搬上网。此外,该网站上还有互动式特写稿、编辑与专栏作家同网站访问者的网上讨论等内容。(2)传媒网站办成地区性综合信息平台(新闻门户网站)。上面曾经提到的《波士顿环球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网站除了提供其母报《波士顿环球报》的内容外,还囊括了60多家其他信息源提供的信息内容,其中除了几乎所有的当地新闻传媒公司外,还有其他机构如图书馆、地区气象台等。(3)传媒机构联合或传媒机构与网络服务商等其他相关行业的机构联合创办专业性的信息服务网站/站点。例如,美国的“考克斯互动媒介”网站()由美国考克斯报业集团联合考克斯通讯公司、考克斯通讯公司、考克斯电视公司、考克斯广播公司、Manheim拍卖公司经办,共设7个站点,其中“汽车贸易”、“Manheim拍卖”和“Manheim互动”这3个站点是提供汽车贸易、二手车买卖的专门信息服务和汽车方面的电子商务服务的。又如,《今日美国》与交互汽车网合作在网上开设了“汽车”站点,专门提供汽车信息和网上汽车买卖服务。
美国不同传媒网站各具特色的发展,是其理念、实力和风格的反映。而在美国网络新闻业的“快”、“新”、“特”特征表象的背后,则是深深埋置于美国社会背景之中的市场竞争的逻辑,这是美国网络新闻业发展的主要动力。美国传播学者、《数字资本主义》一书的作者丹·席勒曾经通过深入研究在美国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发端的因特网的兴起史,揭示美国的市场体系、市场自由竞争逻辑的作用在网络发展进程中、包括网络向传播业渗透的过程中的影响。美国的大型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数十年来在追求不断扩大生产和商务活动规模及拓展业务范围乃至走向全球化的商业利益的驱动下积极采纳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这是作用于网络发展的一系列因素中一项重要因素。也是它们,在市场商机的驱动下,试图通过在国会游说等活动对美国政府关于电信业发展的决策施加影响,以便使美国政府这方面的政策为它们按其意愿发展公司服务网络化提供最大的自由度。在美国私有制、商业化传媒体制下,美国传媒公司同其他企业一样,其成败兴衰的生存过程始终主要受市场利益的驱动。抢滩网上大众传播领地的争夺对于参与其中的美国传媒公司和其他公司来说就是为了捷足先登抢夺网上蕴含的市场商机,是为了在对于传媒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的发行/发送渠道的控制权争夺战中先发制人地进入网上崭新的发行/发送平台的新一轮竞争。美国网络新闻业的发展,归根结底靠市场竞争的推动。在发展过程中,不但快速上网的特点同参与其中的美国传媒公司和其他公司希望先发制人抢占数字化市场的动机有关196体育,而且积极探索创新、追求新颖独特的内容与服务以及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也显然同其市场竞争策略分不开。市场赢利的目标和动机,始终是支撑美国网络媒体的发展努力的主要动力,而美国网络新闻业发展过程中的起伏、波折,也始终同实现这种目标的状况紧密相连。
综上所述,美国是网络新闻业最先兴起的国家,也是迄今传媒网站数量最多的国家。作为一个典型的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家和传媒实行商业化体制的国家,美国的网络新闻业伴随着网络股在市场上的沉浮经历了起伏。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其生命力经受住了考验,已出现一批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网络媒体,并且已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特点,主要有:上马迅速、势头强劲,积极创新、采用遵循“差别化”原则的市场竞争策略,走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等。而在这些可用“快”、“新”、“特”三字概括的特征表象的背后,则是深深埋置于美国社会背景之中的市场竞争的逻辑,这是美国网络新闻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深深发映出美国网络新闻业同其社会背景的互动。
[1]雷跃捷、辛欣主编《网络新闻传播概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29页。
[2]杜骏飞著《网络新闻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43页。
[3]雷跃捷、辛欣主编《网络新闻传播概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33页。
[5]胡正荣《产业整合与跨世纪变革——美国广播电视业的发展方向》,载《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四期,第33—39页。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依照本规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中央新闻单位、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新闻单位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直属新闻单位依法建立的互联网站(以下简称新闻网站),经批准可以从事登载新闻业务。其他新闻单位不单独建立新闻网站,经批准可以在中央新闻单位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直属新闻单位建立的新闻网站建立新闻网页从事登载新闻业务。
第六条新闻单位建立新闻网站(页)从事登载新闻业务,应当依照下列规定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审核批准:
(一)中央新闻单位建立新闻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审核批准。
(二)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新闻单位建立新闻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
(三)省、引台区、直辖市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直属新闻单位建立新闻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经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审核同意,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
(四)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新闻单位在中央新闻单位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直属新闻单位的新闻网站建立新闻网页从事登载新闻业务,报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审核批准,并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备案。
第七条非新闻单位依法建立的综合性互联网站(以下简称综合性非新闻单位网站),具备本规定第九条所列条件的,经批准可以从事登载中央新闻单位、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新闻单位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直属新闻单位的新闻的业务,但不得登载自行采写的新闻和其他来源的新闻。非新闻单位依法建立的其他互联网站,不得从事登载新闻业务。
第八条综合性非新闻单位网站依照本规定第七条从事登载新闻业务,应当经主办单位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审核同意,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
(三)有具有很关新闻工作经验和中级以上新闻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专职新闻编辑负责人,并有相应数量的具有中级以上新闻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专职新闻编辑人员;
第十条互联网站申请从事登载新闻业务,应当填写并提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统一制发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申请表》。
第十一条综合性非新闻单位网站从事登载中央新闻单位、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新闻单位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直属新闻单位的新闻的业务,应当同上述有关新闻单位签订协议,并将协议副本报主办单位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备案。
第十二条综合性非新闻单位网站登载中央新闻单位、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新闻单位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直属新闻单位的新闻,应当注明新闻来源和日期。
第十四条互联网站链接境外新闻网站,登载境外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站的新闻,必须另行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
第十五条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已取得从事登载新闻业务资格的,情节严重的,撤消其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的资格:
(二)综合性非新闻单位网站登载自行采写的新闻或者登载不符合本规定第七条规定来源的新闻的,或者未注明新闻来源的;
(三)综合性非新闻单位网站未与中央新闻单位、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新闻单位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直属新闻单位签订协议擅自登载其的新闻,或者签订的协议未履行备案手续的;
(四)未经批准,擅自链接境外新闻网站,登载境外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站的新闻的。
第十六条互联网站登载的新闻含有本规定第十三条所列内容之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或者国家安全机关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
第十七条互联网站登载新闻含有本规定第十三条所列内容之一或者有本规定第十五条所列情形之一的,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可以责令关闭网站。并吊销其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虽然美国的各种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但是报纸享有的自由最为确定。美国政府对广播和电视进行监管,为它们指定广播频率、颁发执照。虽然因特网很可能提供了最为独立的新闻报道,但它享有的根据宪法第一修正案所规定的自由尚未明确界定。
相比之下,美国报纸则几乎享有绝对的出版自由。尽管如此,新闻界还是必须遵守其他组织和个人须遵守的各种刑事法律和大多数民事法律。如果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触犯刑律,他们也可能受到起诉。如果记者刊发文字诽谤他人,则有可能被告上法庭,支付巨额赔款。曾有一些报纸因为这类事件被迫停业。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处罚的存在并不妨碍新闻界刊发有可能冒犯政府当局的文章。
美国的报纸都是私人所有的,以营利为本。政府不为报纸颁发执照,也不向报纸提供补贴。
目前,多数大报由股东拥有,其股票在华尔街上市交易。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报业连锁
集团的趋势。规模最大的一个集团是甘尼特报业集团(Gannett),它拥有《今日美国报》和
新的所有制结构给新闻业带来的影响正日益凸显出来。这种变化对传统的新闻价值观
产生了重大影响。所有制结构从私人(常常是家族)所有制转变为公众所有制,使报纸更加强
调娱乐性、市场营销策略和所谓的软新闻。来自公众持股的压力和某些记者捍卫新闻业老传
此时此刻,美国的记者们正在就新闻业的确切目标进行一场深刻的辩论。人们曾经对这
有人认为我们不再属于新闻业,而属于资讯业、娱乐业、讲故事的行业,或是越来越属
于一个与读者互动的行业。我认为,记者属于以上所有行业,但主要还是属于新闻业。不过,
即便是这一说法也会引起争论。我们是属于硬新闻业、软新闻业、还是实用新闻业?是属于
美国新闻界正面临一场严峻的考验。广告、读者群、传统和公众信任这些曾支撑过报纸
发展的力量正经受压力。这些曾发挥过作用的力量不再起作用,或作用大不如前。旧日的辉
1970年时,美国报纸的总发行量超过6200万份,而今天则大约是5500万份。也就是
说,在美国人口增长大约9000万人的同时,美国报纸失去了600多万名读者。在这段时期
随着报纸发行量持续下滑,对广告收入的竞争就变得愈发激烈。在一个典型的大都市区,
一家主要报纸会得到20%-40%的可用广告收入,换言之,该报的竞争者能得到其余60%-80%
谈及报纸对股票市场的依赖时,我们并不仅仅局限于报纸之间的竞争,报纸还要与其他
行业展开竞争。如果加州教师养老基金投资于一个啤酒公司或日用品公司能获得更高的收
益,那么它为什么要投资于甘尼特集团或是奈特-里德集团(KnightRidder)呢?
来自市场的压力越来越导致报纸管理出现短期现象。实际上,在市场受到关注时,新闻
似乎没有成为关注点,甚至新闻机构自身也如此行事。2000年12月,当甘尼特集团的主管
们在波士顿媒体大会上面对股市分析师的时候,新闻这个字眼根本没有出现在他们的讲稿
关于公众对报纸看法的研究。结果发现,超过半数的美国人认为新闻界已经与美国主流社会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美国新闻界今天所采用的策略,这个词就是重新贴近读者。
其中的一项策略就是大量报道本地消息。市场调查显示,读者最关心他们所在的社区,
报纸刊登大量高质量的本地消息极有意义。但是,这一策略的缺点是报纸不再强调本州
的政治新闻和国内外大事。许多编辑认为,对政府的报道涉及复杂的政策问题和政府机构的
相信在座各位对此不会感到惊奇:美国报纸上外国新闻报道已经减少--当然是在冷战
结束后,而在冷战期间,各家新闻机构曾积极关注过两个超级大国间暗中进行的殊死竞争。
另一项策略是加强软新闻而不是硬新闻的报道力度。市场调查同样表明人们喜欢与自己
我相信刊登贴近读者日常生活的文章是有益之举。但是在许多情况下,有关人际关系、
实用新闻已经成为今天的时尚,这就意味着有一类新闻--如法国大选或亚洲货币稳定
报纸采用的第三种策略是尝试与读者互动。过去,报纸与读者的互动几乎完全是单向的:
报社印制报纸,读者要么读它,要么不理它。报纸最多也就是刊发一些读者来信。
在因特网和传真机流行的今天,报纸要做的事就多得多了。报纸可以刊发读者通过网络
发来的信件,还可以设立网上聊天室。实际上,所有的报纸都有网络版,邀请读者参与讨论、
在重新贴近读者的尝试中,从新闻角度看,最为重要的是公民新闻运动(civic
动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初,那时记者们开始注意到他们所看到的公众与新闻界脱节的现象,
他们也看到人民与政治进程日益脱节的情况。合法选民实际投票的比例在不断缩小。
《》的戴维*布罗德(DavidBroder)这样的大牌记者发现,记者们已经不仅
仅是政治体系的一部分,而且主要是在为这个体系写作--为政客、顾问、职业、分析
一些记者将还政治进程于民视作自己的使命。他们通过调查和直接询问的方式,试
公民新闻运动的主导思想是,新闻界有责任推动人民重新参与政治进程。为了达到这一
目的,新闻机构与市民组织开展合作,制定社区日程。新闻机构还参与改善所在城镇生活的
各类计划。它们的记者走出办公室协助选民登记,编辑们则担任改善本地经济委员会的委员。
通过这些举措,公民新闻运动成了一种积极新闻运动。过去,报纸可能就质量低劣的公
共住房问题刊发许多文章,或者发表大量社论呼吁提高学校质量。从本质上看,报纸以前是
现在,公民新闻运动的记者不仅做这些事情,而且还积极参与整个过程。报纸和记者已
经从局外人变成了局内人。公民新闻运动为它的参与者提供了一个奋斗目标。当然,这也引
发了一系列关于新闻的客观性、报纸与特殊利益集团结盟,以及允许公众领袖、公共官员和
新传统主义认为新闻业如今已经偏离了其基本原则--准确性、公正性、客观性和全面
拥有《芝加哥论坛报》,杰克曾经担任该报主编。他说:整个新闻文化必须变革,使不折不
请注意不折不扣的准确性这种说法。新传统主义者不是在谈论市场调查或社会科学
研究方法。他们是在谈论恢复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就是这样。他们说,如果不能恢复报道的
新传统主义运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就是热心记者委员会(Committeeof
ConcernedJournalists)的成立,它源于几年前一些资深记者为讨论公众信心下降而召开的
一系列会议。该委员会主席比尔*科瓦奇(BillKovach)曾任哈佛大学尼曼基金会(Nieman
Foundation)主管,正如他在一篇文章中所写道的:我们如果不能领会并恢复新闻自由理论,
近年来最重要的一本有关媒体的书。两位作者阐明了他们对新闻业如何重新赢得信任的一些
1.新闻的首要义务是真实。(当然,没有准确性就没有线.新闻首先要忠实于百姓。(也就是说要忠实于公众。新闻首先并非忠实于记者,而是
3.新闻的精髓是核实的准则。(准则与核实,都曾是每个新闻记者必备的素质。)
4.新闻从业人员必须独立于他的报导对象。(这一点可视为对新兴的公民新闻运动及其
6.必须为公众提供一个批评与和解的讲坛。(换言之,新闻界必须承担责任,而不能仅
7.必须努力使重要报导变得有趣而贴切。(这是对有关严肃问题的新闻报道的高质量要
8.必须使新闻内容全面而比例得当。(这是对追求轰动效应的否定,这种新闻哲学不顾
9.最后,必须允许新闻从业人员凭良心行事。(这一条朴实无华,却又含义深远,我不
你们一定已经发现我属于新传统主义一派。但实际上,我倒自认为是一个从未失去信念
如今,前些年奉行的新闻理念有许多已经销声匿迹了。并不是所有的历史都值得保留,
但我要说,多年来支撑新闻业的原则和传统,即对准确性、公正性、客观性等原则的关
切,仍然必须成为新闻业未来的基石。这些原则和传统是有责任感的新闻业赖以生存的基础。[page_break]二新闻界与政府的关系
在某些人眼里,美国的报纸似乎是美国政府的仆从--它们报道并刊登反映政府观点的
消息。而在某些美国记者看来,新闻界的独立性似乎是绝对的--它与政府毫无瓜葛,揭露
是政府外交政策部门的一个小跟班。比如,我在香港的一些朋友和同事就对美国报纸2001
年初报道间谍飞机事件的做法颇为反感。他们说这些报纸毫无批判地接受了华盛顿的观点,
当然,所有的机构都想利用新闻界。私人企业有自己的公共关系专家。当一家工厂的工
政府也是一样,不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中央政府。它们都希望向公众传递某些信息而隐藏
另外一些信息。政府与私人企业使用的手段是相同的:举行记者招待会、新闻会、透露
消息、刊登专栏文章、有意安排的参观、背景会议、与编辑委员会见面、文字和音像新
闻稿,当然还会利用骗人的学者。有一点是政府和私人企业都做不到的,那就是命令新闻界
以某种方式报道新闻。实际上,新闻界发挥其独立性的最稳妥的方式,是让政府来威吓媒体。
上述列举的方法实际上常常颇为成功。之所以常常成功,是因为信息本身真实可靠。并
非所有透露出来的消息都是谎言,也不是所有的新闻都是虚构,或所有的编辑委员会会
政府能否左右新闻报道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他信息来源的多寡。如果政府或企
业是惟一的信息源,就很可能使报道从积极的角度进行。如果存在其他信息源,结果就可能
刚才我提到了间谍飞机事件。但我还想请你们关注一下有关波恩会议的新闻报道和社
论,当时美国一意孤行、成为拒绝接受就温室气体排放问题达成的《京都议定书》的惟一国
在这次报导中,美国记者对全球变暖和温室效应问题非常精通。负责环境问题的记者对
这两个问题已经报道了很多年,社论作者也对这些问题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这个问题与提议
的解决方案大家都很熟悉。此外,在波恩也不乏来自其他国家和非政府组织的专家和官员,
他们能摆事实、讲道理,并反驳美国政府的诉求。其结果是,新闻报道将美国描绘成一个局
外人,而整个世界则弃它而去。大部分社论都对美国政府持批评态度。如果这算不上是一次
公共关系灾难的话,至少这件事表明美国政府没有能力让新闻界按照它的想法报道新闻。
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新闻界完全独立于政府,在这方面当然有重要的历史实例。我刚
刚提到了水门事件,在这次事件中,新闻界(主要是《》)的调查在把总统拉下台
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在这次事件中,政府动用了一切权力也没能阻止记者的
我也提到了《五角大楼文件》。那次,政府无力阻止媒体刊发这份详细描述美国深陷越
战过程的机密官方文件。在美国的许多城镇,报纸也成功地挑战过当地政府的权威。
当尼克松政府面临来自各方越来越多的攻击时,总统本人和他的助手们草拟了一份白宫
政敌名单,列出了白宫准备攻击的约500个机构和个人。我所在的《圣路易斯邮讯》报也是
黑名单上三份报纸之一,另外两份报纸是《》和《》。我的四位同事被
这样看来,那些认为新闻界完全独立于政府的人是有一定道理的。新闻界可以是独立的,
它有合法的权力这样做。新闻界发表不同于政府的意见有深厚的传统。除了新闻界自身以外,
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止它的独立。但事情并非总是如此,在许多情况下,新闻界似乎是与政
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主流媒体大多走中间道路。美国最著名的新闻
学家沃尔特*李普曼很久以前就说过,报纸可以是中间偏右一点,也可以是中间偏左一点,
但是如果朝左或右的方向走得太远,它就会失去读者。从根本上说,美国政府也是一个中间
当出现外交政策危机时,这种情况就更加明显。美国有句老话:政治斗争止于水边,意
思是说当出现重大国际事件的风浪时,两党大多会朝同一个方向划桨。媒体既然走中间道路,
自然要反映这个特点。当然,媒体未必总会这样做。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报道的数量及质量
在越南战争初期,仅有少数几家报纸反对美国的军事干涉,我效力的《圣路易斯邮讯》
报(St.LouisPostDispatch)是这少数中的一员。后来,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反对这场
第二个原因是美国媒体倾向于反映正统观点。很多人都提出过这个看法,比如约翰*洛
夫顿(JohnLofton)就发现,在历史上,媒体并不积极支持宪法第一修正案,除非它自身的
这种状况不难理解。这些报纸的记者和编辑们通常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接受过传统教
育,认同大多数人持有的社会理念。美国记者中很少有激进分子。报纸可能批评布什总统的
也就是说,我们的活动空间比较狭窄,而政府也是如此。如果说媒体与政府似乎经常步
第三点,新闻界存在某些人所谓的从众心理,而我认为是存在着支配报道的势力。也就
是说媒体有一批舆论领袖--如《》和《》这样的全国性报纸和几大电
视网--其他新闻机构有时则学它们的样子。所谓支配报道,我是指新闻报道以某种特定的
当比尔*克林顿和莫尼卡*莱温斯基的报道成为头条新闻时,你会发现,媒体断言克林
顿的总统任期受到了致命伤害,克林顿将被迫离职。这就是支配报道。没有人报道在民意调
报纸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是个极其重要而又极为复杂的话题。新闻界的独立性对其可信度
然而,认为新闻界与政府的利益永远对立、从不重合的看法是错误的;而认为美国媒体
是政府的仆从或小跟班--或认为媒体运作的根据是统治者永远正确、媒体必须给予支持的
伦敦《》很久以前就宣称:新闻靠揭露真相为生,而我们已将这一理念应用于
调查性新闻。美国著名新闻学家沃尔特*李普曼曾说:新闻是四处搜索、永不停息的探照
当然,黑幕中的事情常常是故意隐藏的,以使公众无法在白天看到它。从事调查工作的
调查性报道具有光荣而悠久的历史,这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早期。当然,近代最著名的
例子就是《》对水门事件的调查,它导致了历史上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美国总统
顺便提一句,水门事件一方面推进了调查性报道事业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又给这项事业
造成了损害,其影响力可能比其他任何事件都大。尼克松辞职后,美国所有的年轻记者似乎
都希望成为像《》的鲍勃*伍德沃德(BobWoodward)和卡尔*伯恩斯坦(Carl
水门事件第一次证明了调查性报道在揭露政府最高层的不法行为方面的可能性。这是好
的一面。但坏的一面却是某些记者抱着追踪大猎物的心态从事调查性报道,希望获得战利品
不过,由于调查性新闻记者和编辑协会等机构的存在,以及相关经验和公认的从业
准则日益健全,现在的调查性报道比水门事件后的那段鲁莽时期要负责得多。调查性报道的
潜力很大,但它损害无辜对象及其名誉的风险也很大。因此,从事调查性报道时必须十分谨
调查性报道是一项原创性工作。它不是简单地刊登执法机构等部门泄漏出来的调查结
果。当然,调查性报道通常会涉及泄漏出来的信息,但是这类资料仅仅是调查的起点而不是
通常,调查性报道要揭示问题的原型,而不是针对某个单一事件。比如一次空难发生后,
高质量的传统报道可能会揭示事故本身的原因,但高质量的调查性报道则可能揭示导致航空
调查性报道通常侧重于合法性。它试图纠正失误,让公众关注犯罪、腐败和权力的滥用。
调查性报道可能解释一些复杂的社会或政治问题,这些问题虽不涉及违法行为,但却可
能对公众造成伤害。它可能深入到盘根错节的立法机构内部,揭露那些有利于一小部分人的
法律是如何通过的。当本应保护公众利益的机构或其他部门未能正常发挥作用时,它还可能
一个好的调查性新闻记者应具备哪些素质呢?首先,这类记者应能够在他人看来是毫不
相关的事件中发现其中的关联,这就需要耐心。为了找到对报道进展有用的每一条线索,他
都需要去审查上百条报道或计算机磁带。他们必须细致、刻苦,因为调查性新闻需要详尽的
我所见过的优秀调查性新闻记者都有一种强烈的正义感和使命感。最好的调查性新闻记
者都非常公正,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他们是在寻求真理而不仅仅是在发掘一份报道。
至于工作特性,由于经常需要长时期地与其他记者同伴分离,因此他们需要有自立更生
的精神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他们需要具备主动精神和进取心。他们要去寻找消息而不是等待
消息送上门来。他们的采访技巧应该十分老道。虽然必须要问一些令人不快的问题,但如果
像检察官那样提问的话,就有可能碰钉子。他们还需要有自我批评精神,也就是说,他们在
新闻的追求上必须诚实。当然,他们还需坚韧,不易气馁。[page_break]四21世纪美国新闻界面临的挑战
如今,美国的报纸面临一系列挑战。它们面临周期性的经济挑战,最明显的证据就是前
美国报纸也面临结构性挑战,这包括新技术的挑战以及如何驾驭新技术或如何在它的冲
击下得以生存的挑战,也包括影响传统报业市场的人口统计变化和社会变革的挑战,还包括
美国报纸还面临心理上的挑战。我认为在这些挑战中,心理上的挑战最深刻,因为它影
美国已经变了,在许多方面,今天的美国与我最初成为记者时的那个国度相比已经发生
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报纸而言,最深刻的变化在于美国人获取消息和见解的途径,这些信
从表面上看,多数美国报纸享有一种垄断地位,但这并不正确。一个只有一家报纸的城
镇并非只有一个印刷新闻和广告载体。几乎每个城市都有社区报纸和专门出版物。
许多报纸的盈利压力是很大的。产生这种压力的原因不仅仅是报纸老板们希望保持他们
的生活方式。自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甘尼特报业集团股票上市交易以来,多数报纸和报业
连锁集团也走上了公众所有的道路。一家报业公司在华尔街的命运不仅取决于能否持续获
利,还要看它能否很好地控制成本、能否积极地运用现金储备--即取决于许多与能否出版
于是,报纸越来越关心管理方式和市场营销问题。焦点问题小组讨论会、调查、读者态
度研究、读者心理和人口统计图表--所有这些都需要主编过问。市场营销人员和顾问们推
动创立的新理论开始出现,它们涉及读者的需求以及如何在不明朗的情况下发现读者的需
这一切都使事情变得更加复杂。今天报纸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重新恢复昨
前面讲过,报纸面临周期性经济压力和结构性压力。其中,周期性经济压力表现得最为
明显,它反映在发行量下滑、广告收入减少、利润率降低等方面。报纸的人力成本状况在当
前美国报业解雇人员的浪潮中反映出来。报业成本状况则可以用报道范围和内容的缩减来衡
顾名思义,周期性经济问题一直是报纸发展环境的组成部分。当经济全速发展时,报纸
像其他行业一样也发展较好。一旦经济放缓,或是进入衰退,报纸的收入就会减少。
当前,成千上万名记者正在因为所谓的公司成本削减而失业。仅在《》、奈特
-里德集团、道-琼斯公司(它出版《华尔街日报》)、论坛公司(出版《芝加哥论坛报》及《洛
杉矶时报》)和《今日美国报》这五家公司中,就有大约5000名记者被解雇。可以想象,对
的确,新闻机构正在经历前些年未曾面临过的问题。2001年前3个月,报纸的广告收
入比去年下跌了4.3个百分点。发行量也在持续下滑,尽管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一个时
这便是周期性压力,但这些压力须用一种全局观点来看待。虽然人们听到的麻烦不少,
但报业自身依然是强壮的。报业今年第一季度的盈利虽然低于去年,但仍比工业平均水平高
现在,我们来看看美国报纸面临的结构性挑战或压力。报纸目前面临三类竞争。一是对
读者时间的竞争,包括休闲、双职工做家务的时间等;二是报纸需求下降方面的竞争,包括
读者人数和文盲率的变化、对新闻的漠不关心、阅报习惯的缺乏等;当然最明显的一种竞争
大家知道,人们越来越多地采用邮购、电话或因特网购物方式,这都减少了他们对报纸
在对网上用户的竞争方面,报纸做得也不好。虽然美国250份大报基本上都有网络版,
但几乎没有一家盈利。即便如此,还是没有一家报纸敢放弃这块阵地,因为网络版具有潜力,
报纸也要保护其分类广告市场不受网络竞争者的冲击。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让习惯
另一个结构性挑战是美国报纸读者群的年龄老化,而新的年轻的读者群又形不成气候。
最近由权威业界杂志《编辑与发行人》(Editor&Publisher)委托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阅
报纸读者群年龄的老化反映了美国的变化。自1980年以来,出生于外国的美国居民数
量翻了一番。美国的家庭也发生了变化。1980年以来,未婚同居者家庭的数目增加了两倍。
家庭中子女的数量则有所下降。美国的工作场所和工作者也有变化。自1970年以来,女性
美国人购物和休闲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以前人们习惯于去市中心的百货商店购物,来自
百货商店的广告收入支撑了现代报纸的发展。今天,人们去沃尔-玛特超市购物,而沃尔-
这些发展都会对报纸产生影响。采用何种营销手段来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消费者群体?
应该为读报时间越来越少的读者提供什么样的内容?读者是否比几年前受教育程度更高也
更老练?他们的民族背景是否越来越多样化?利用何种技术来吸引不读报的人并保住现有
此外,报纸还面临另外一个问题,即公众的信任问题。没有公众信任,新闻界就无法生
存,更别说蓬勃发展了。25年前,盖洛普的调查者发现70%的美国人对媒体表示信任。
但最近一次卢*哈里斯的调查却发现:只有不到半数的美国人认为媒体的报道是线的人认为媒体有偏见。顺便提一句,这些数字表明,无论
这些就是美国报纸所面临的结构性挑战。这些挑战很隐蔽、相互关联而又极为复杂。人
这些挑战十分严峻。正如我刚才所讲,这是美国报纸经受的一次考验。但我还是对报纸
虽然多年来报纸的发行量一直在下滑,但5500万读者(即每三名成年人中有一名读者)
对报业而言仍是一个强大的基础。报纸并非在接近消亡。其次,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
但报纸是由一个悠久而光荣的传统支撑的。这是我们力量的丰富源泉,即使最奸诈的投机商
实际上,今天的报纸比过去办得更好、管理更专业。它们正在使自己的产品多元化,它
们并未固步自封。美国经济是否会出现衰退?也许会,也许不会。但是报业已经经受过风雨,
它仍将经受住考验。经济衰退会周期性出现,但是报业等稳定行业能够安然度过。
报业没有停滞不前,这有助于报纸迎接上述种种结构性挑战,即来自一个不断变化的社
会的挑战。当然,在线或网络新闻尚无一个成功且广泛采用的商业模式,实际上所有的报纸
都在投资搞网络新闻。令人欣慰的是,报业公司已经认识到,不能继续免费提供服务。整个
人口、工作和就业模式、休闲活动以及家庭结构等社会变化的确给报纸带来了难题,但
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在我居住的地区有大量越南裔居民,《圣何塞信使报》(SanJoseMercury
News)最近出版了一份越南语报纸《越语信使报》(VietMercury)。
我想说的是,如果报纸通过改进内容、投递方式和版面设计来应对这些变化,那么它们
就将抓住新读者,同时留住老读者。如果报纸通过创造向公众传递信息的新形式和新途径、
创造与读者互动的新方法来应对技术发展,那么它们就会吸引新读者,同时巩固与老读者的
所有的一切都需要有干事业的意志和决心,这使我最后再次回到心理挑战这一问题。我
认为它是三种挑战中最深刻的一种。我讲到过变化、混乱与迷茫。人们无法抗拒变革,但却
可以适应它并利用它。如果我们坦然面对并清楚地理解所面临的问题,就能够在混乱中找到
我们从事的是采集新闻并以清晰、公正、全面和睿智的方式报道新闻的职业,像《纽约
时报》自己宣称的那样,无所畏惧、不加偏袒。我们的职业要求对哪些新闻重要、哪些不过
是肤浅、哪些是哗众取宠、哪些是低级趣味做出职业的判断。我们的职业要求保持品位,并
在碰到糟粕时能够加以区分。我们的职业要求恪守职业道德,不去利用或欺骗他人。我们的
职业要求独立、与权力保持距离--不论是政府权力还是公司权力。[page_break]五公共危机下的媒体
职业水准包括新闻判断--能够把握什么是公众需要知道的,什么是公众想要知道或感
职业水准还包括新闻责任--保持报道的适当比例、避免谣言、避免追求宣传和轰动效
我在网上阅读了大大小小的许多报纸,而且几乎每天都看CNN。我认为至少在初期阶段
公共危机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激烈的突发性危机,如对纽约和华盛顿的袭击、
在科罗拉多州利特尔顿市哥伦拜因高级中学发生的枪击事件,以及俄克拉荷马城联邦机构大
楼的爆炸事件等。立即报道这些事件是极端困难的。因为可靠的信息也许很缺乏,而谣言却
无处不在。在这种情况下,训练有素以及我们的新闻自由和新闻公开的传统就至关重要。
第二种公共危机是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的长期危机。越南战争和美国民权斗争均属此
列。这时的难题在于如何持续报道,使公众保持对局势的关注,以及提供分析、解释和负责
今天我主要想谈美国及世界其他国家正面临的这场突发性的激烈的公共危机。如果说美
一旦发生像这次这样的突发性激烈危机,我们新闻界的首要原则就是将消息尽快发出
如果对报道内容进行了讨论,这种讨论也只是在新闻编辑室内。没有因为政府或公司权
威部门开会讨论公众应该看到或读到什么而耽误报道。公众期望得到及时、全面的报道,而
在新闻界的精力和注意力放在主要事件(即到底发生了什么)的同时,主编和新闻主管们
正在尽力发掘报道的各种可能的角度。虽然有些报道可能没有占用太多的播出时间或报纸篇
幅,但各种可能的角度都被涉及,例如:本地机场正在发生什么事情?驾机冲撞世贸中心需
即便是在最初阶段,记者们对美国的国家体制及机构的失误和脆弱也有所察觉。一天之
内有四架飞机遭到劫持。很显然,每年数百万人依赖的美国机场安检系统可以很容易地被那
些决意破坏、技巧高超的突破。在美国的情报收集机构和我们根据这些情报采取有
效行动的能力方面,这次袭击事件说明了什么?假如一群持刀歹徒能杀死的人与几枚战术核
在即时报道中,新闻机构不能回避提出类似问题,不论政府当局会多么讨厌这种问题。
不过在初期阶段,这些问题只可能是蜻蜓点水式地提到,不可能全面地展开。此时,这些问
优秀记者和优秀新闻机构不会匆忙作出判断。如果收看CNN的报道,你看到的内容是这
场悲剧的大量细节,它们发生在那四架飞机坠毁的纽约、华盛顿和宾夕法尼亚州。
此外你也会发现,记者们在小心地避免报道超出他们的所见所闻、所能证实的事情,以
最初的舆论和社论的调子可能只是表示同情、悲痛,甚至愤怒。因为掌握的事实不多,
所以我们很少能发现详尽的分析。在初期的社论中,我们也很少发现指责或有关责任的言论,
因为(1)社论作者此时了解的情况很少;(2)社论作者知道,在无以名状的痛苦和悲哀面
前,人民不需要说教和指责,他们需要得到保证和可能的各种安慰。还没有到进行冷静分析
新闻界与政府的关系在初期阶段也不可能是敌对或对立的。双方都有意向公众提供充分
当然,出于安全或其他考虑,政府不能把一些问题或信息公之于众。乔治*布什从佛罗
总统绕道路易斯安那和内布拉斯加州返回。他的路线是保密的,以使无法了解
总统行踪。即便事先知道总统的行程,在他安全抵达首都之前,新闻界也不会这条消息。
但是,一旦初期阶段结束,一旦眼前的安全问题成为历史,新闻界与政府间通常的那种
紧张关系就可能重浮水面。新闻界可能会调查机场安检体系的漏洞,而那些可能感到难堪或
可能遭受追究的官员也许就不愿合作。或者由于外界对此知之甚少,这些官员可能拒绝向记
者提供帮助。而他们对此可能比记者了解得更多。但是,一旦初期阶段结束,将曝光作为使
美国记者大多认为近年来美国新闻机构对国际新闻的关注越来越少。如果说美国公众对
电视网播出国际新闻的时间只占其全部新闻报道的20%。美国报业编辑协会报告说,报
纸上国外新闻的栏寸只剩微不足道的2%。无论是印刷媒体还是广播媒体都裁减了驻外记者。
虽然发生了9·11事件及在阿富汗等地进行的反恐战争,但公众对国外新闻的兴趣
依然很低。1996年,民意调查显示仅有16%的美国人说他们密切关注国外新闻。9·11事
美国新闻界如何才能改进国际新闻报道,并使美国人民认识国际新闻的重要性呢?在
《尼曼报告》(TheNiemanReports)2001年冬季号中196体育,我发表了一篇文章讨论这个问题。
当记者们反思9·11事件的教训时,他们可能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必须改进对国
外新闻的报道。CNN董事长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Isaacson)曾对《洛杉矶时报》的戴
维*肖(DavidShaw)说,帮助CNN重新认识到严肃地报道国际新闻......至关重要。
但是,严肃报道国际新闻到底意味着什么?报道国外新闻的开销大,但这只是国外新闻
报道确实在不断缩减的部分原因。新闻主管们也认定人们对新闻不感兴趣,除非它涉及到他
们的切身利益。按照这种思路,如果人们不感兴趣,那么投入金钱、时间和版面来报道国外
新闻的机构就会发现它们的受众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新闻机构认为让受众更好地
如果新的国际新闻报道模式仅仅更加关注无所不在的,那将是错误的。如果仅
在美国国内,当记者向读者和观察家介绍美国基督教的情况时,他们并不局限于对大卫
教派和其他极端教派的报道。有关教育的消息也不只报道孩子们枪击同学,而对令人深切关
记者要有广为开阔的眼界。这是我为国外新闻报道提出的建议。我们的国际报道应让美
国人了解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怎样生活、为什么那样生活、这些生活方式是如何形成的,经
首先我们要摒弃这样一种观念,即凡是报道战争以外的消息都必须与本地读者有一定关
系。由于这种观念,我们错过了很多重要事件的报道。以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为例,在危
机广泛蔓延之前,我们基本上没做什么报道。将泰铢初期的波动与美国的老百姓联系起来报
我告诉我的学生要谨记约翰*多恩(JohnDonne)的训诫,他说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
也就是说,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无论这个人近在咫尺,还是远在千里之外一个我们连名
字都念不准的国家--迟早会影响到我们。我告诉学生们说,优秀的记者要与人类的命运休
戚与共。不这样做,他们就永远写不出打动读者的国际报道,也不可能了解他们自己。
网络新闻业(网上新闻业),顾名思义,即基于电脑联网技术、以电脑网络为媒介的新闻(事)业。根据2000年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新闻事业”概念的释义,新闻事业是“新闻机构及其各项业务活动的总称。新闻事业区别于人际传播活动,有如下特征:(1)有合法的新闻传播机构;(2)采用各种新闻传播手段;(3)拥有以新闻为职业的专业人员;(4)面向社会,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将这一释义延伸至“网络新闻业”,我们可以说网络新闻业指网络新闻媒体及其运用网络进行的新闻传播(核心业务)及其他各项业务活动。
当然,从广义上来说,正像新闻传播活动并非都是通过职业新闻传播机构展开的一样,网络新闻传播活动也并非都是通过网络新闻媒体展开的,甚至并非是在网络新闻媒体出现后才出现的。网络新闻传播是基于因特网的新闻传播。在网络新闻媒体出现之前,电子邮件的群发、电子公告牌、新闻组等,即曾经成为一些网络用户传递新闻的工具。但是,就像当年新闻传播走向社会化、专业化和新闻事业形成的重要标志,是面向广大社会公众进行职业新闻传播机构及新闻从业人员的出现一样,网络新闻业也是伴随着网络新闻媒体的出现、伴随着网络新闻传播活动走向职业化而开始形成的。网络新闻媒体,主要可以归为两类:由传统的传媒机构建立的传媒网站(包括以传媒机构为主并同信息业等相关行业的公司合作建立的网站),以及参与或转发新闻的以门户网站为主的商业网站(雅虎、Google、新浪等网站的新闻、转发,就是很好的实例)。但是,后者的核心业务,并非新闻传播。此外,在网上还有原生的网络版新闻报刊,但此处不将它们单独立为一类,一是因为这种原生的网上新闻报刊数量甚是有限,二是因为创办这种原生网络版新闻报刊的网站,可能只是将此作为其综合的网上服务一个部分的商业公司,后一种情况可以归入上述第一类。而真正称得上以网上新闻传播活动为核心业务的,是传媒网站。因此,限于篇幅,本文中所讨论的网络新闻媒体,基本上是指传媒媒网站及其以新闻传播为核心业务的业务活动的考察。
国际上传媒上网建立新闻网站的实践和网络新闻业的兴起,从世界上出现第一批报刊网站算起,始于因特网在世界范围走向千家万户的20世纪90年代。在20世纪90年代,因特网已发展成为将世界范围众多的电脑联结在一起的全球最大的开放型电脑网络。此时,它不可避免地显示出既具有同传统的传媒竞争市场份额的实力又具有可用于大众传播的潜力的双重特点。而传统的传媒业在新传媒介入竞争的压力之下应变求存的必然规律,又使采纳网络技术作为传媒生存与发展的策略,成为充满魅力的选择。传媒加盟网络,网络介入新闻传播向新闻业渗透,可以说是势所必然。
美国是因特网的发源地,也是网络新闻业最早兴起的国家。就网络新闻业的主干——传媒网站来说,最早出现的是报刊的网站。在美国,这发生在1994年,当时,一批敢于领先一步创新冒险的美国报刊在网上建立了网站。但是,一些报刊在开始上网电子版时,并非马上单独建立网站,而是依托一定的联机网络系统、别的网络服务主站。据说,全球第一个在网上电子版的,是美国《圣何塞信使新闻报》,但关于该报电子版的起始时间,不同的著述中说法不一,一说这发生在1992年,[1]还有一说是该报于1987年开始在网上发行。[2]尽管如此,笔者从美国的《编辑与出版者》网站、欧洲的Nua公司(以开展网络调查著称)等若干信息源获得的信息表明,1994年才真正称得上网络新闻业兴起之年,因为在这一年,出现了作为网络新闻传播主体的核心力量的传媒网站中的第一批。此后,美国很快形成了传媒上网热。不论是一些财大气粗的大型传媒集团,还是中小型的地方性的媒介公司,无不纷纷争先恐后加盟网络,唯恐行动迟缓会使之丧失新一轮竞争的先机。传媒建立网站的实践并且开始向全世界扩散。伴随着世界范围“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滚滚热浪的掀起和此起彼伏,传媒上网建立新闻网站提供网上信息服务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传播领域的新景观。
就广电传媒来说,世界范围内最先走上网络的也是美国。1995年8月,美国ABC公司首先利用网络“进行全球播音”。[3]广电传媒上网的实践很快在美国风行。到1998年,美国主要的新闻传媒均已上网。就报刊来说,2002年7月以来美国网站上提供的数据表明,2002年6月,美国上网的报纸已达4,000多家。[4]就广播电视上网的进展来说,至1998年底,美国大多数广播电视台已设立了网站。1999年美国已有800多家电视台,1,000家广播电台提供网上信息服务;[5]到2000年,美国在因特网上进行广播的广播台已达1,914家。[6]美国因特网委员会的网站上提供的《2001年因特网发展状况报告》中的数据表明,至2001年4月196体育,世界上进行网上播出的广播台已超过5,000家,其中一半以上在北美洲。
在1994年美国第一批报刊网站建网之初,其思路和做法主要是为了把网络作为报刊间竞争的新战场,将其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在美国街头的报刊亭/报刊摊上展开的争斗搬上网。这些网站当时的,是报刊的电子网络版。当然,利用网络空间的无限性和网络作为复合型媒介的融合性特征,美国报刊上网后迅速发展到除了在网上提供印刷版的内容外,还通过超链接提供新闻背景资料和相关报道,并开辟电子论坛、聊天室、电子邮件列表等服务,再进而发展到网络版与印刷版相对独立。但是,一个更具实质性的、打破美国报刊网站建设的最初思路的变化,是新闻媒体建立的地区性网站/综合信息平台(新闻门户网站)的出现。《波士顿环球报》率先于1995年创建了这样一种地区性网站(Bos
):它并不仅仅只是在万维网上建立该报的品牌,而是提出让所有波士顿的传媒成为其一部分。该网站几乎连接波士顿地区的所有传媒公司,其中包括6家电视台、12家广播台和8家杂志社;一站“网”尽60多家“伙伴”。[7]这种创新的建立网站的做法,同最初的报刊网站各自留神戒备地守护自己的网络上的“空间”的思路,显然是有差异的。这种创新的做法在出现之初,尚无专门的术语可以对之进行描述。不少人对的做法持怀疑态度。然而,若干年后,鉴于根据尼尔森网站用户率调查和MediaMetrix公司的调查,10家最受欢迎的网站均是门户网站,一些传媒网站开始对此砰然心动。1999年,道·琼斯公司、公司和奈特–里德公司等,曾分别宣布了其转变为新闻门户网站的意向。其原因,是这些公司感到,建立地方性门户网站提供足够充分的网上服务,能够使其网上受众规模扩大,这会吸引广告商掏钱购买更多的篇幅空间。在当年召
开的一年一度的年中传媒评论会议上,公司的总裁指出,“消费者想要并需要一方便的入口通往整个地方上的网上信息和商业市场。我们希望成为所有人前往华盛顿的电子旅途上的第一站。我们期待《》的翻新改版的网站将扩展,并将使得用户寻找诸如网上零售、娱乐列表、街道新闻、分类广告和《》内容之类更为方便简易。”[8]有分析家认为,美国报刊网站卷入建立门户网站热之中,是因为它们意识到,在网上它们需要“跨跃新闻前进”;用户不仅想获得新闻,还想获得更多的娱乐列表和其他服务;网上报纸要办得成功,就不能仅仅只是搬上网的报纸而已。[9]
美国网络新闻业兴起后,很快出现了传媒机构联手和传媒机构同相关行业的公司联合共建网站的现象。1996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就和微软公司联手创建网站。美国时代华纳公司所属的各家杂志社,较早就联手建立了网点Pathfinder。1999年,A.H.Belo公司的《Dallas晨报》和奈特–里德公司的《沃思堡明星电讯报》宣布它们将联合其资源创建一家地域性/地方性门户网站,该网站将刊载这两家报纸双双的分类广告,提供通往6000多家当地网站的链接,并提供网上购物服务。最近两三年来,传媒机构联手和传媒机构同相关行业联手营建网站的态势,在美国又有明显加强。时代华纳公司和美国最大的因特网接入服务提供商美国在线合并,是炒作得沸沸扬扬的传媒业与信息技术业联手的最大实例,只是,迄今为止的合并效果使业界人士将之称为最失败的合并范例。(但这厂合并的问题并不属于此处的讨论话题。)此外,《》和(ABC)联盟,《》公司同(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联合。……
美国传媒机构网上联手中还出现了地方报刊同全国性的网上新闻网络如MSNBC网站、CNN的网站、美国在线的“数字城”等签约合作的新动态。这种合作,或具有跨地域性的特征,或有助于小型传媒机构挂靠知名度很高的网站,利用后者的品牌效应,或有利于整合文本和视频文档信息资源。
2003年第二季度以来,美国网络新闻业发展中显示出了积极推动国际合作的最新动态:美国的商业刊物出版公司VNU自2003年4月起同英国路透社网站的媒介服务部(ReutersMedia)联手合作,共同创建了综合性的娱乐服务网点Reuters/VNUEntertainmentService。此举有利于将VNU公司的来自《好莱坞报道》、《广告牌》(Billboard)、《幕后》(Backstage)等业界新闻渠道的娱乐新闻中的最精彩部分同路透社新闻报道的丰富资源和广度结合起来,有关网络新闻报道指出,它们的新的伙伴关系将给娱乐新闻报道和这方面的服务带来种种改善。娱乐新闻报道和特稿的量将会增多,内容的范围将会拓展,个别部类会有很大的扩展。新的部类将扩大娱乐服务,新闻报道和特稿将会通过自动链接的图片、说明和著名的路透社照片而增添吸引力。[10]
此外,近来在美国还出现了如下相关动态:电信(电讯)公司同有线电视公司竞争宽带市场的争夺战掀起热潮。2003年4月底开始,美国电信业巨头Verizon公司宣布,将全面下调其因特网宽带接入费用:该公司的ADSL上网服务费由原来的每月45美元左右下调到34.95美元;如果用户同时选择该公司的本地电话服务,则其ADSL上网服务费更可进一步优惠至每月29.95美元。对该公司的这一举动,华尔街的行业分析师们评论说此举拉开了美国因特网宽带市场新一轮价格战的序幕,也吹响了电信业巨头们抢夺宽带市场、向有线]
作为世界上网络新闻业最早兴起的国家,美国网络新闻业的发展,尤其是传媒网站的发展,常常因其在世界上领先一步而产生广泛影响196体育。美国网络新闻业的特点,可以用“快”、“新”、“特”三个字来概括。“快”,即快速上马,是美国网络新闻业的第一个显著特点。美国是因特网的发源地,也是第一个提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方案的国家。在信息基础设施、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在因特网用户普及率方面,长期遥遥领先。这些都是传媒上网的技术条件。此外,就决策、管理方面来说,美国对信息产业的发展采取新自由主义的政策,环境宽松。对于传媒建立网站,美国并不要求其为此申请新闻许可证,这同其对广播电视业的管理实行的审批制不一样。这些条件,使美国网络新闻业具有上马迅速的特点。自1994年美国出现第一批报刊网站后,传媒上网之风迅速刮遍美国。如前所述,到1998年主要的美国传媒公司均已建立网站。美国的著名媒体如《波士顿环球报》、《今日美国》、《华尔街日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等,均是较早建立网站的媒体。
“新”,即积极探索创新,追求新颖独创的内容与服务是美国网络新闻业的另一重要特点。美国是各行各业市场竞争极为激烈的国家,新闻传媒业也不例外。美国传媒业高度发达,竞争极其激烈,寻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策略,早在传统大众传媒在大众传播中独领风骚的时期就已十分重要。而积极探索创新、追求新颖独创的风格是美国媒体长期以来在竞争中求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策略。美国传媒开始上网后,在积极探索创新方面,也就分外注意。在网上新闻传播作为因特网的重要应用之一在全世界的发展进程中,创建地域性新闻门户网站、传媒网站涉足电子商务、手机短讯等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