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正在到BG大游来——中交一航局援建长春隔离方舱纪实
发布时间:2023-12-01 人浏览
196体育消费日报讯 3月27日,经过500余名建设者140多个小时昼夜不停奋战BG大游,长春兴隆保税区防疫隔离点1107套隔离方舱BG大游,主体全部安装就位。蓝天黑土间,一排排雪白的生命方舱整齐列阵。
三月刚打头,北国春城的雪尚未消融,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悄无声息地暴发了。面对快速攀升的确诊病例,长春告急。国资委迅速安排中交集团驰援,在最短时间内建设一座防疫隔离点。
13日下午,中交一航局立即组织紧急视频会议,了解项目情况,明确了依托长春在建项目统筹,采购中心考察调集各地物料,以中交一航局下属三公司为建设主力,二公司、五公司协调资源,工贸公司确保防疫物资供应的援建体系。当晚,中交一航局援吉建设领导小组几乎一夜未眠,不断规划现场情况。
次日一早,中交一航局援吉抗疫建设临时工作小组迅速启程,按照中交一航局党委指示,到现场了解情况,根据上级部署启动建设。同步从天津驰援长春的,还有工贸公司连夜组织的一卡车防疫物资。口罩、护目镜、酒精、防护服,这些在长春全城封锁的情况下无法正常采购的紧俏物资,正源源不断地发往长春。
而在千里之外的大连、青岛和秦皇岛,三公司、二公司和五公司也已进入备战状态;中交一航局长春在建项目的管理人员、能够联系上的各工种协作人员、亟需的机械设备和物资材料等,都在第一时间集结,要尽快把能用得上的资源运往抗疫现场。
受疫情影响,几乎吉林全境都实施了最严格的封锁措施。尤其是在长春,所有人员保持相对静止,药店以外的所有商铺进入停业状态。每一个交通要道都设置检查站卡口,严格审查过往车辆。
14日,工作小组彻夜未眠。按照省委、市委和集团指挥部的安排,要以最快的速度进场施工。“这是国家使命、政治任务,必须义不容辞。”中交一航局下属吉林建工、二公司、三公司、五公司等单位组成的80余名技术骨干人员,从资金、参建人员核酸检测、人员组织等方面展开全面行动。
“先统筹资源情况,如果必要,咱们找政府协调。”工作组迅速明确,现场施工需要的挖机、吊车等机械设备,从各地运往长春。“务必半小时内反馈。”由于时间紧迫,所有信息必须保证实时更新,工作小组自发形成了“半小时工作制”,所有资源统计情况须在30分钟时内得到反馈。
经过一夜奋战,15日一早,工作组已组织启程管理人员和协作队伍300余人,100余辆可投入机械设备也进入待命状态。同时,筹集的2万支检测试剂、8万只口罩、2000套防护服等一大批防疫物资也已发货,全力确保施工现场需求。
“设计要马上对接,明确建设地块和细节要求;施工组织按照工期倒排,细化每日的施工任务,一天两次碰头汇总工程进展;现场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也需要注意,每天组织全员核酸检测,配齐安全管理人员……”随着一道道指令从指挥部发出,这场与时间赛跑的发令枪已然响起。
大片的雪花落下,很快化作冰冷的雪水,顺着衣领溜了进去;脚下是只化开了薄薄一层的泥土,一脚踩下去就会黏在鞋底,没几步就已经形成厚厚一层,又重又滑;刺骨的寒风让人伸不出手。
“人员设备进场没问题,市面上急缺的集装箱房和配套设施也能全力调集资源,可现场工人的食宿保障怎么办?”工作组提出了顾虑。建设高峰期,要组织上千名工人的基本生活保障成为一道难题。
政府协调一家饭店,可以为数千人提供就餐。施工现场也在一夜之间架起了几十顶棉帐篷,加急运抵的数台发电机可以为电暖气和电热毯提供充足动力。
1107套隔离方舱要在六日内完成,平均一天要完成近200个。高强度作业面前,留给一航人的时间,少之又少。“虽然一天只能吃两顿饭,甚至晚上十点才能吃上晚饭,一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但大家都毫无怨言。”技术主办于扬说。
19日,在这片近10万平方米的土地上,工作组临时党支部举行“五日会战、决胜春城”援吉抗疫劳动竞赛暨党员突击队授旗仪式,成立党员突击队、党员示范岗、青年突击队,吹响决战号角。
方舱主要有折叠、拼装两种结构。折叠省时省力,但因市面紧缺,其中860套都需通过现场拼装而成BG大游。为推进施工,现场推行“分片包保制”,按照施工专业,将施工区域划分为六个单元,一个单元指定1名管理骨干“包保”。
难得一见的大号卡车,一辆辆将隔离方舱的零件运抵现场,上百名工人三五一组迅速组装成型;吊车把舱房一排排布好,门窗安装的工人立马接上,旁边挖蓄水池和排水沟的机械突突响个不停。顺着方舱通道望去,建设者和机械已融合成一条条流水线,生产出一座座生命之舟。
23日下午,天公不作美,现场下起了雨夹雪。虽然现场已根据天气预报调整了施工工序,大部分的工点都在进行室内水电暖配套的安装,但临时供电和频繁取货,房门时刻敞开,屋里屋外一样要缩着脖子哆嗦着手施工。到了晚上,探照灯照耀下所有人都在沉默中急速穿梭,推进节奏不减……
24日完成隔离方舱主体建设任务,25日达到交付条件,4月1日隔离方舱现场完成305名工人转运安置,4月6日首批建设者19人结束就地集中隔离医学观察,顺利返程并抵达归属地……
在这场与“疫魔”的较量中,已有15年党龄的老党员许文杰,常常因反复与设计对接施工方案直到深夜才想起自己还没有吃晚饭;党员干部张化锋每日协调现场生产和生活资源BG大游,“一定要用最快速度反馈”和“没问题我来想办法”是这位“大管家”的口头禅;党务干部耿一智深入了解现场工人思想动态,推动网格化管理,助力项目有序推进;全国劳模陈兆海连夜奔赴现场,建设高峰期坚守几日几夜;青年党员杨光平均一天接打200多个电话,习惯性举起的右手冻得冰凉僵硬;预备党员石宝强3天2夜通宵达旦,以最快速度协助完成图纸优化方案;青年干部王雪刚连夜组织转运方案,因长时间工作一度昏厥;青年员工王彪不分昼夜坚守施工一线,将“军”棉袄穿成了“冰”大衣;青年员工陈金龙每天睡在车里BG大游,发放1200余张车辆通行证明,保证了现场有足够的施工机械……他们,是丈夫,是儿子,是父亲,但在责任担当面前,都有共同的名字——中交一航员工。